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我獲得的最有意義的獎項之一是‘杰出志愿者獎’。”這是強生制藥全球藥物產品開發部科技總監/楊森院士、美中醫藥開發協會(SAPA)總會現任主席戴衛國被問及曾經獲得的各種獎項中哪個對他影響最大時的回答。
中國科學家一直享有技術專家、行業大伽的良好聲譽,是許多企業包括國際大公司的主要研發力量之一。但中國科學家在國外主動參與管理工作,融入當地社區建設相對而言少一些。如今,這個現象正在改善。
“這個獎項表彰獲獎者在領導美國專業團體,參與社區建設和志愿工作中做出的貢獻,展現了志愿者的崇高奉獻精神。參與社區建設和志愿工作是每個人回饋社會的一種很好的方式,也是對自己精神上的一種幫助。并且我自己也每天深深地被許多志愿者的無私貢獻及努力所感動及感染,這也完全重新塑造了我。我從志愿者工作中領悟、學習了許多東西,尤其是培養領導力。這些方面的提高又很好地幫助我在強生的本職工作。”戴衛國博士認真地闡述了自己看重“杰出志愿者獎”的緣由。
“所以我希望更多的人參與志愿者工作,回饋社會,幫助及影響他人。同時自己也會受益匪淺。”他說。
SAPA為年輕人撐起未來
戴衛國獲得“杰出志愿者獎”當之無愧。除了強生的本職工作,他還擔任過美國藥學家學會(AAPS)工業藥學與生物藥劑學部(PPBSection)主席,在工業化生產制造科學及工程學部(MSESection)現任AAPS院士評委會主席。身兼數職的他,還時刻關心著美中醫藥開發協會(SAPA)各個分部活動的組織,帶領SAPA團隊,不斷地推動美國和中國在生物醫藥領域中的交流和合作,為促進美中兩國生物醫藥的持續合作發展努力貢獻一份力量。
美中醫藥開發協會(SAPA)成立于1993年,主要是當時在美國制藥大公司工作的中國科學家和來自中國的學者,看到了中國醫藥發展存在的問題以及中美醫藥產業間的合作契機,于是產生了創立一個醫藥生物專業人士團體的想法。
“如何創新”是現在中國的熱門詞匯,許多大城市都建有專門的生物醫藥創新產業園區及平臺,為新藥研發提供各種支持。而20多年前,中國制藥企業主要生產國外專利早已到期的普藥,生產工藝十分落后,科研能力薄弱。只有極少的制藥企業開始思考如何做創新藥,而當時國內的科學家也很少有機會出國交流,只有零星的專家學者出國訪問,或者一些年輕人到美國進修學習。中國制藥界企業家出國交流也很少。
形成對比的是,當時美國的醫藥研發進展非常迅速,尤其在化學制藥領域,當時學化學的畢業生容易在大型制藥公司找到工作,所以SAPA成立時的目標就是想讓中美的醫藥資源能夠互相得到利用,促進中國的醫藥產業發展,同時為中美雙方的醫藥合作、交流及發展做出貢獻。
時過境遷,中國醫藥企業的飛速發展奠定了SAPA快速發展的基礎,為中美交流、尤其是生物醫藥領域帶來了很多機會。在SAPA所有會員及朋友二十幾年的大力支持、關心及幫助下,SAPA已經發展成美國最大的華人醫藥專業協會,除總部新澤西以外,還在美國波士頓地區、康州地區、費城地區、首都華盛頓特區,中西部(芝加哥)地區和加州設6個分會,有5000多名會員,2014年SAPA在中國成立了中國分部。
除了聚焦新藥研發的高新技術、熱點領域外,SAPA也十分關心幫助會員,組織了許多有影響力的公益性活動回饋社區,服務大家。
“除了在大公司工作的中國科學家以外,SAPA有不少會員是來自所在地區的著名大學和研究所的教授和研究人員,還有政府部門和政府研究機構的工作人員。值得一提的是,SAPA會員中也有不少新入職場的新人和大學博士研究生、博士后,他們是SAPA的新鮮血液,同時也是生物醫藥領域未來的骨干及領軍人物。這些年輕人對美國文化需要更多了解,尤其是需要職場上發展的指導。”戴衛國介紹說。
為了幫助會員及社區專業人員,尤其是年輕專業人士的職業發展,SAPA總部和各地區的分會每年都舉辦各種不同形式的職業規劃活動。例如,SAPA總部今年6月4日舉辦了職業規劃研討會,開設了21個會場,邀請了38位演講嘉賓并且和年輕人進行交流,現場有400多人涌躍參加,同時 SAPA組織了29家公司來到了會場進行招聘,提供了200多個就業崗位。該活動空前成功,大受歡迎。
另外,為了培養下一代科學家和工程師,SAPA總部及分會均為優秀高中生、在讀博士生及博士后設立了各種獎學金及獎項,每年頒發給這些優秀年輕人。
SAPA內部還定期組織領導力培訓課程的學習及活動。例如,SAPA今年6月舉辦了SAPA領導力高峰會議。來自各地的SAPA領導和骨干進行了領導力培訓,同時舉行了多樣化團隊建設的活動,參會者集思廣益,充分交流,互相了解,并對SAPA當前及以后的工作提出了寶貴的建議,所有參加者獲益匪淺。
這些活動的開展也和戴衛國的職業經歷有很大關系。他從一位實驗室科學家,逐漸成為產品開發領域的管理者。他很喜歡自己現在的工作,覺得每天能夠去應對和處理各式的挑戰很有成就感,但他也體會到了做管理者和做科學家的區別。
“科學家的職責主要集中在技術層面上,發現問題,提出具體技術方案,解決科學問題。而管理者和科學家的職責及目標是不同的,特別在國際大公司里,你的任務是帶領團隊去完成各種任務,必須要有大局觀、戰略性規劃及協調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在各個位置找到最合適的人,挑戰他們的能力極限,同時信任他們,并全力支持他們。”戴衛國說。所以,SAPA經常讓年輕人參與各類活動,這是練內功的事情,同時在內部開展Teambuilding、領導力高峰論壇等活動,以幫助年輕會員提高領導力,拓展職業發展。
SAPA的宗旨之一是“促進中國和美國之間的科技交流”,在這方面,SAPA一直為國內藥監部門﹑政府機構﹑專業學會﹑科研單位和企業提供戰略決策、專業培訓及咨詢服務。此外,SAPA還一直為中國公司到美國進行招商引資和招聘人才及高新科技項目做了大量的工作,成果輝煌。
“國內的很多大型醫藥企業和政府部門,他們出訪到美國前,紛紛和SAPA聯系,希望我們幫助他們和美國各種機構及企業對接,尋找合作機會,并且委托SAPA舉辦各種推廣會,招聘高端醫藥人才及高新科技項目。這些活動非常受歡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除了在美國的多樣化活動外,SAPA在國內舉辦的活動也因地制宜,以聚焦熱點領域、為會員及合作伙伴帶來真正價值為目的。比如最近中國本土企業面臨的挑戰是臨床數據核查、一致性評價和創新,所以SAPA 在中國的活動聚焦于藥品的質量管理,如何把握臨床試驗的質量以及如何創新及國際化。”戴衛國說。活動的結果表明,這些SAPA中國的活動帶來真正價值,都很深受歡迎。
藥物研發的宗旨是為患者服務
繁忙的社會活動并沒有耽誤戴衛國博士對科學的探索,公益活動讓他對藥物以及患者健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畢業至今已經20年,這20年工業職業生涯中戴衛國博士有7年參與領導小分子藥物的研發,13年參與并領導了生物大分子藥物的產品開發。戴衛國博士目前擔任美國全球強生制藥集團公司藥物產品開發部科技總監,同時也是美國強生制藥集團公司全球首屆62名楊森院士之一。楊森院士是強生制藥集團公司授予該公司內國際上公認的頂級科學家的崇高科學榮譽,以表彰他們對科學做出的重大貢獻和公司的影響。
戴衛國博士于2013年當選為美國藥學家學會院士(AAPSFellow)。此外還榮獲了多項聲譽獎項,包括2011年度強生制藥集團公司 PhilipB.Hofmann杰出研究科學家獎(美國強生集團公司最具盛名的研發獎項之一)。除了工業研發、產業化成就外,戴衛國博士在專家評審的生物醫藥專業雜志上發表了50多篇研究論文。作為華人代表之一,受到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等接見。但在談到這些年科學研究方面的成就時,戴衛國只字未提他這些年在藥品研發生涯中取得的成就,而更多地提及科學上的進步對于患者健康的影響。
戴博士耕耘藥物傳遞技術、新劑型及工藝研發、生物大分子藥物的產品開發等領域20多年,是這方面的著名科學家。他提到為什么要關注藥物的劑型及制劑工藝開發研究。以生物大分子藥物為例,他說:“生物大分子藥物一般都是水溶性的,溶解度很好,然而大分子藥物穩定性相對比較差,生產、運輸和產品儲存過程中容易產生顆粒,使人體對其產生免疫排斥反應而危及患者生命。所以生物大分子藥物的劑型設計和工藝開發需要特別關注它的穩定性,保證其在生產、運輸、儲存中不產生顆粒,同時不因三維結構的改變而導致其活性降低。”
戴衛國還特別關注生物大分子藥物在產品儲存、運輸儲運和患者使用中的方便程度,他期待能夠開發出使生物大分子藥物能夠在常溫下儲存的新劑型。這樣不但節省冰箱冷凍儲存運輸所帶來的巨大產品成本及簡化冷鏈管理的復雜性,而且給病人用藥帶了很大的方便。例如,病人可以在旅行時隨身攜帶生物大分子藥品,保證用藥的方便性和及時性。
另外,生物大分子藥物一般不能口服需要注射,但是注射給藥對許多病人,尤其是兒童是很難接受的。他期待今后能夠開發對生物大分子藥物有效的非注射性劑型,比如口服、吸入式、皮膚貼劑等。他認為美國最近新開發的流感疫苗吸入式劑型特別有意義,這樣以后兒童接種流感疫苗就不用打針了,大大改善患者用藥的感受。
戴衛國博士對現在中國制藥企業對研發的關注,以及更多公司選擇開放式新藥研發模式給予了稱贊。他覺得這和20多年前SAPA剛剛成立的時候完全不一樣了,當時公司新的項目基本上從頭到尾的研發都是自己在做,藥廠在科研合作上較少。但現在更多的公司開始考慮相互之間如何合作。尤其在創新和國際化上,中國的企業也開始從美國的一些公司、科研機構及大學那里獲得專利授權,積極引進高新項目及產品,或者共同開發產品,這些都是可以探索的合作模式。
戴衛國這幾年每次回國感到很欣慰,他說:“中國國內的藥物研發生態在不斷改善,中國已經在國家層面上開始重視創新,很多公司也把研發作為公司最重要的工作任務之一,眾多中國醫藥企業紛紛聯系SAPA尋找各種研發合作的機會。同時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最近出臺的一系列法規改革,對中國醫藥產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也使得企業必須提高產品質量,同時極大地鼓勵中國公司做全球創新的醫藥產品。”
他期待國內的企業能更“淡定”一點,要靜下心來思考怎么做一些真正對中國患者帶來意義的東西,尤其是創新產品,讓中國老百姓用上好藥及高質量的藥。其次,國內大小公司之間的合作要更加開放,讓研究成果能夠確實為患者的治療和健康帶來實實在在的價值,所以研究人員要努力實現研究成果向產品轉化。企業的藥物研發只是發文章獲獎沒有意義,必須要做有臨床有意義的研發。
他特別強調,研發除了需要具有臨床有意義,還要做以市場為導向,能夠開發出服務病人的產品才對社會有貢獻,對病人有意義。他說:“這是我在強生藥物產品開發部門工作的感悟,更是在參與社會公益實踐后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