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是糖尿病微血管并發癥在視網膜血管的表現,目前已經成為發達國家工作年齡人口中導致新增盲的首要病因。迄今為止糖尿病導致視網膜病變的確切機制尚不十分明確,但已有一些理論被用于解釋這一病理過程。
糖尿病的病程是發生DR的最主要危險因素。5年以上病程的1型糖尿病患者約有25%出現DR,病程15年以上者約為80%,同時,增殖期視網膜病變(PDR)的發生率達25%。在病程小于5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30%左右的患者會出現DR,病程20年患者的DR患病率接近70%,而當病程達到25年以上時,25%的患者會發展成為PDR。
DR的臨床表現及分期
在DR早期,患者通常是無癥狀的,隨著病情發展可能會出現以下主訴:眼前黑影、視物模糊、變形以及進行性視力下降等。
DR的體征包括:微血管瘤,這是DR最早出現的臨床特征,繼發于由于周細胞丟失導致的毛細血管管壁膨出,表現為出現于視網膜表層的小紅點;點狀出血,小的與微血管瘤相似,由較深層次例如內核層和外顆粒層的微血管瘤破裂所致;火焰狀出血,多發生于神經纖維層;視網膜水腫和硬性滲出,繼發于血-視網膜屏障破壞,血漿、脂質和蛋白成分等從血管內漏出所致;棉絮斑,視網膜表面灰白色邊界不清的斑塊,毛細血管前小動脈阻塞后神經纖維腫脹壞死的表現;靜脈環和靜脈串珠,常出現于無灌注區邊緣,提示存在持續加重的視網膜缺血,是病程向PDR發展的重要標志;視網膜內微血管異常(IRMA),毛細血管床改變但尚未出現增殖性改變,常出現于無灌注區邊緣;黃斑水腫,糖尿病患者視力損害的首要原因。
DR的篩查
相對于多數糖尿病病例的不可預防性來講,在大多數病例中,因糖尿病導致的致盲性并發癥是可以預防和減輕的。有臨床試驗表明,依據現有策略治療DR可以使90%的患者有效防止嚴重的視力下降(視力<0.025)。但即便是在美國這樣醫療保健體系較為完善的國家,由初級保健醫生將糖尿病患者轉診而得到眼保健服務的人數仍遠低于預期:超過35%患者沒有依據DR指南接受檢查,其中2/3在接受調查前一年未進行眼部檢查,其余的1/3則從未進行過眼底檢查。
散瞳眼底檢查是DR病變篩查的主要手段,專業眼底病醫生通過雙目間接眼底鏡檢查能夠對絕大多數糖尿病患者視網膜病變的狀態做出明確的判斷。而對于那些缺乏專業眼科醫生的基層單位來講,彩色眼底照相是一種相對簡單有效的替代手段。已有研究表明,對于篩查和確診威脅視力的視網膜病變,眼底照相可能比臨床眼底病檢查更加敏感。隨著數字影像設備的發展,用45度單視野取代傳統30度7視野攝影、免散瞳照相技術的發展為DR的大面積篩查和遠程監控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其他常用于DR的輔助檢查包括:光學相干斷層成像(OCT),主要用于發現和檢測糖尿病黃斑水腫;眼底熒光素血管造影(FFA),是DR分期診斷的金標準,侵入性,具有一定的潛在風險;B超,多用于玻璃體出血和其他原因導致的屈光間質混濁的情況下,用于判斷玻璃體和視網膜的大致狀態。其他諸如視網膜電流圖(ERG)、視覺誘發電位(VEP)等電生理檢查手段對于判斷DR病情的輕重和視力預后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DR的防治
控制血糖DR防治的首要前提是有效控制血糖,有研究表明,如果能將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穩定在6%~7%范圍能夠有效延緩或減輕已經存在的DR的發展。而其他諸如高血壓控制水平、血脂情況、是否吸煙等全身情況和生活習慣也已經被證明與DR的發展密切相關。
藥物治療迄今為止,還沒有一種口服藥物能夠對已經存在的DR有獨立的治療。曾經被認可的可能對DR有一定治療作用的羥苯磺酸鈣也沒有進入DR的防治指南。
激光治療視網膜光凝仍舊是公認的治療或控制DR的最有效手段,通過破壞缺乏毛細血管灌注的視網膜組織,來達到改善視網膜總體缺血缺氧狀態,抑制新生血管形成,改變視網膜血流分布,使有限的血氧供應更多地流向包括黃斑在內的后極部,從而達到控制病情的作用。視網膜光凝包括全視網膜光凝和黃斑光凝兩種方式,分別針對整個視網膜病變和黃斑水腫兩種情況,在很多情況下也會聯合使用。
手術治療DR玻璃體手術的目的在于清除玻璃體積血,解除威脅視力的視網膜牽拉,恢復視網膜的生理解剖結構,為全視網膜光凝創造條件。隨著對疾病認識的深入、手術技巧的提高、手術設備的改進以及抗新生血管藥物的輔助應用,DR玻璃體手術的風險較以往明顯降低、成功率明顯提高,適應證也較以往有所放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