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腹脹,我們通常稱之為“脹氣”,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體驗。反復腹脹也是最不愉快的遭遇之一。生活中,我們總有一種誤解,認為腹脹源于消化問題,所以匆忙吃藥,但經常吃很多藥,嘗試很多方法,但腹脹都無法緩解。如何去胃里的氣,是每個人都必須學習的小技巧。
其實腹脹的原因有很多種。腹脹可以是一種主觀感覺,感覺部分或全部腹部已滿,通常伴有相關癥狀,如惡心嘔吐、反酸噯氣等。也可以是客觀檢查。發現部分或整個腹部脹大,多見于腫瘤、腹水、囊腫。
從中醫角度看,腹脹的病因有三:氣滯、血瘀、濕熱。
氣滯腹脹常因生氣或情緒刺激而誘發或加重,通常上腹部有飽脹、堵塞、疼痛。氣滯腹脹需疏肝理氣,和胃消食,和胃降逆。臨床上一般使用的是開胸順氣丸,由大黃、厚樸、陳皮、枳實組成。
氣為帥,為血之母,氣影響血的運行。瘀血腹脹,表現為長期食欲不振、食少、腹脹、食后加重、消瘦、臉色蒼白。在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發現腫瘤。對于這種腹脹,應立即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進行全面檢查。
濕熱腹脹與季節有關,多見于夏秋之晚,常表現為持續胸悶腹脹、大便黏稠不舒服、頭暈多汗。治療需要祛濕清熱,理腸理氣。藿香正氣散可祛濕,葛根靈蓮湯可清熱。
除了用藥物驅除脹氣,還可以用簡單的穴位按摩。以肚臍為分界線,上腹部在肚臍上方。腹脹多集中在胃病上。上腹脹以兩個穴位為主,一個是中脘穴,一個是天樞穴。中脘穴位于劍突(左右肋弓交匯處)與臍連線的中點。天樞穴在臍旁兩寸。當出現腹脹時,我們可以用無名指的腹部順時針按壓以上兩個穴位各30次,幾分鐘就可以緩解癥狀。下面是小腹。腹脹的罪魁禍首是腸道。因為小腹涉及的穴位很多,可以用手掌按摩整個小腹,促進腸道蠕動,解決腹脹。
雖然,我們可以用以上簡單的生活小貼士來解決常見的腹脹問題。但如果遇到持續性腹脹,伴有食欲不振、體重減輕或腹圍增大等情況,一定要及時向醫院尋求專業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