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心血管疾病是威脅女性健康、導致中國女性死亡的首要原因。三八婦女節前夕,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分會副會長、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劉美麟教授在接受新華社健康記者采訪時指出,女性心血管風險容易被低估,女性的基因、凝血功能、激素、妊娠和社會因素、病理生理特點、臨床表現、疾病診斷、藥物代謝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策略都與男性不同。我國女性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防治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
心血管疾病是威脅女性健康的“頭號殺手”。
與癌癥相比,心血管疾病是威脅女性健康、導致中國女性死亡的“頭號殺手”。
據劉美麟介紹,在過去的30年里,中國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在上升。統計數據顯示,1990年,城市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為39.1%,2012年,這一數字上升至41.1%,在各類疾病中排名第一。
其中,腦卒中是我國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類型,致殘率和死亡率較高。根據我國36個城市90個縣的死亡監測數據,腦卒中是我國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國心血管疾病的格局發生了變化,主要表現為冠心病和缺血性腦卒中發病率上升,而出血性腦卒中發病率下降。
劉美麟特別指出,冠心病、心肌梗死、缺血性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屬于動脈粥樣硬化范疇,而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也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高危因素。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
不同人群預防和控制動脈粥樣硬化的不同策略。
女性應該如何預防和控制動脈粥樣硬化?
劉美麟表示,首先要了解女性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具體危險因素,從而識別高危人群進行早期干預。對于患有先兆子癇、妊娠代謝綜合征、抑郁癥或其他精神心理異常的女性,應密切監測相關危險因素。對于年齡≥55歲、有早發冠心病家族史(一級親屬中< 65歲)、吸煙、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等危險因素的女性,應加強綜合管理。
劉美麟建議區分高危人群和高危人群,根據女性個體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和危險分層制定干預措施。
對于沒有上述危險因素的女性,可以通過生活方式干預進行預防,如禁煙限酒(不吸煙,但也要注意避免二手煙)、飲食(攝入水果蔬菜、攝入全谷物或高纖維食物等)。),運動,控制體重和心理調節(緩解精神和心理壓力,保持良好的心態和睡眠)等。
對于有危險因素的女性和已確診為動脈粥樣硬化的女性患者,劉美麟表示,生活方式干預是不夠的,有效的藥物治療,如服用他汀類藥物,必須以生活方式干預為基礎,從而在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的各個階段達到防控效果。(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