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每一次醫改措施出臺,看上去都很美,但是說實話,醫改進行到現階段也只能用“任重道遠”這個詞來形容。
醫改更重要的是改善患者體驗
其實,醫療也是產品,也是服務,就醫過程那更是人人無法回避的感受和體驗。
5月17日,國務院發布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指導意見,其中有不少亮點:嚴禁給醫務人員制定創收指標,薪酬不與藥品掛鉤; 按病種、按服務單元定價;逐步取消公立醫院行政級別,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負責人不得兼任公立醫院領導······每一次醫改措施出臺,看上去都很美,而且每次改革都伴有強有力的數據出臺,但是說實話,醫改進行到現階段也只能用“任重道遠”這個詞來形容。
先來說說以藥養醫改革的數據和實際感受。
去年4月1日,我省以藥品零差率為切入點進行了公立醫院的綜合改革,取消了公立醫院藥品銷售15%的加成。數據顯示,醫院藥品收入占比由原來的48%降到了41%。七個百分點怎么看也展現了改革的成績單。
但是老百姓的體驗卻不盡相同。確實藥價便宜了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去年以來,有關藥品問題的投訴也一直不少,其中最離譜的就是如交通之聲報道的《開在醫院門口的藥店》:患者去就醫,醫生開兩張處方單,一張是院內的藥房,一張呢說到門口的藥店去配藥,而且還把病歷扣下了,美其名曰:拿到藥之后還要給些醫囑。而經過媒體核實,這家藥店的老板就是醫院的原書記。另外還有一種情況,開在醫院里邊或者門口的藥店里配備的一些非常用藥品,外面的藥店還真的很難買到,但是這些藥品絕對不能出現在醫院的藥房,因為一旦如此,藥占比的數據肯定就不好看了。
再說到“強化醫務人員績效考核”。“公立醫院負責內部考核與獎懲,突出醫德醫風和患者滿意度。”這也是老百姓最為詬病的。據交通之聲報道,最近一對老夫妻去看糖尿病引起的玻璃體充血渾濁的毛病,兒子提前好幾天去掛到了一流的專家號,但是醫生聽完主訴,就對老夫妻倆撂下一句話“死馬當作活馬醫”,然后就開了一堆單子去檢查。等到各種診療做完,已經中午12點,醫生徑直下班了。問導醫人員,說下次來還是要掛專家號,然后才能見到醫生,老夫妻為此發了大半個月牢騷。這樣的事情完全夠不上投訴,而且,哪里敢呢?
遇上個好脾氣的大夫重要,但是更靠譜的是不是機制和技術呢?最新的消息是,大數據推動醫療智能化。如果今后醫院看病,病人不僅可以用手機提前預約醫生,進入醫院后,會由系統按照最佳治療計劃,自動安排好整個臨床路徑,醫療服務將如流水線一樣標準、規范、高效。如果智能化能解決這些問題,善莫大焉。就說推拿,去公立醫院,還能進醫保,但是服務就是跟不上。說好上午十點,你一去,結果排著好幾位大爺大媽,醫生說沒法精確預約,你等會再來吧……所以你看,那么多自費的盲人按摩店遍地開花。
什么是體驗?就是站在用戶的感官(Sense)、情感(Feel)、思考(Think)、行動(Act)、關聯(Relate)五個方面,把理性與感性打通,賦予用戶行為更廣泛的心理感受和社會意義。所以,醫改更主要的還是要考慮患者的需求,體味患者的切身體驗。畢竟數據只是一張匯報的成績單,而廣大患者,是用自己的就醫體驗來進行點評,來投票。這些體驗一方面從理性的剛性的數據中來,但是更真實認同,其實還是在感性的點滴中。所以,醫改的設計和推行絕對不能讓數據和體驗對照,成為真實的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