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初步研究表明,年輕人經常把玩手機,可能會患上焦慮或抑郁癥。
一項囊括300多名大學生的研究發現,頻繁使用技術產品患上焦慮和抑郁的風險更大,特別是那些經常使用“安全毯”式設備——即避免處理不愉快的經歷或感受的群體。
然而,那些使用智能手機僅是為了“打發無聊”或娛樂的年輕群體中,風險并沒有升高,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研究人員說。也沒有發現是設備本身可導致心理健康問題。
“手持設備,擁有無數應用程序和娛樂選擇,在我們的指尖上不斷被劃過,使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脫離現實的問題[和]壓力,避免積極地陷入其中”,研究合著者Tayana帕諾娃指出。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她說,“每當出現不舒服的情況或感覺時就開始玩手機便成為一個逃避現實的行為模式,由于情緒鍛煉不充分,可能會更讓人感受到壓力。”
但就目前而言,“效果的因果關系不明”,帕諾娃說,她在本科的榮譽畢業論文中闡述了此項研究。
“這可能是因為,患有較高焦慮/抑郁癥個體使用[電話]設備更密集”,她說,“或者更頻繁的使用設備可能最終導致發展成焦慮/抑郁癥。或者也可能意味著一個周期性的循環關系。”
研究結果將刊登在《計算機在人類行為中的應用》五月刊上。
全球移動電話用戶近50億人,互聯網用戶有30億人,研究人員介紹背景時說。
為了探討使用智能手機習慣與心理健康有何關聯,筆者進行了兩部分研究。首先,他們對一份有關技術運用與情感的問卷調查進行了評估,這是由318名本科生完成的問卷。
然后,為了檢查緊張狀態下使用手機的情況,研究小組要求72名學生花5分鐘寫下令自己感到不適的個人瑕疵或弱點。收集焦慮狀態下的筆跡,假定前提下,他們將作為一項10分鐘的心理訓練演習的一部分,被審查。
雖然“復審”又起,參與者的三分之一沒有接觸任何技術;另外三分之一只接觸了自己的手機;而剩下的三分之一只接觸了一個簡單的電腦游戲。
發現,被允許使用手機的人焦慮水平最低。與那些沒有接觸技術的人相比,64%以上可能不會遇到焦慮,研究人員說。
在那些經歷焦慮的手機用戶組中,82%的人在整個等待期把玩手機。相比之下,只有大約一半的焦慮游戲參與者在全部時間一直在玩電腦游戲。
反向來看,那些擁有手機但不感到焦慮的人群中,只有大約一半在整個等待期轉向玩手機。只有四分之一的無焦慮游戲群體始終在玩游戲。
研究者認為,手機充當了一種有“唯一安慰能力”的“安全毯”。
不過,效果相對較弱且短暫,帕諾娃和她的合著者得出結論。
帕諾娃認為,依靠手機來緩解焦慮可能最終會削弱更有效的應對技能的發展。
但設備本身沒有問題,她說。“這是使用動機以及被使用的方式確定了用戶是否從中經歷了消極過程,”她補充。
這一點是由喬?拜爾得出的,他在成為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名助教前就完成了通訊研究的博士學位。
“讀者沒有帶走智能手機造成負面心理狀況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他說。
“不止這項研究,”拜耳補充說,“還是更大的研究機構,都沒有表明,這種消極的、因果式的影響。任何時候都會有焦慮的人存在,而這些人使用的技術方式有可能反應了,也或許放大了這些基本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