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一個2厘米長的息肉,你敢在肚子里養兩年,人一小就割!今年年初,杭州的方先生被確診為腸癌,結果呈陽性!當時,方先是躲過了一點運氣,直到他開始感到不舒服如“總想著上廁所”才去了醫院。方先生的腸息肉已經兩年沒有復查了,有變成腸癌的危險!你對腸息肉了解多少?
浙江第二大學消化系的醫生得知消息后,為方先生汗流浹背,責怪他太粗心!結果兩年前,方先生發現了2厘米大小的腸息肉。臨床上,超過1 cm的腺瘤稱為進行性腺瘤,3~5年發生結腸癌的概率超過60%。方先生有一個2厘米的息肉,拖了2年。萬一癌癥不樂觀,醫生立即讓方先生做進一步檢查。幸運的是,從方先生腸道取出的進行性腺瘤仍然是癌前病變,目前沒有損傷。
腸癌可以通過篩查來預防。40歲以上的男性需要多注意篩查。另外一般體檢很難發現腸息肉,應定期做腸鏡檢查。早期篩查等必要檢查可以及時發現息肉。早期干預可以消除癌變的風險。
不完全是。
腸息肉的高發人群應該是50歲以后,但是30多歲的人,尤其是有家族史或者家族遺傳性息肉病的人。數據顯示,35-49歲之間的檢出率在10-30%之間。在50歲以上人群中,檢出率可達30-67%。也就是說,五十多歲的人,將近一半都有定時炸彈。
腸息肉發展成腸癌需要5-15年,平均10年左右。
55歲以后,大腸癌發病率高,所以必須在癌癥發生前切除。換句話說,結腸鏡檢查應該在40歲之前進行;
如果有消化道腫瘤家族史、肥胖、久坐、愛燒烤、肥胖、煙酒成癮等高危人群,30歲前做第一次結腸鏡檢查就更重要了。
在此期間,通常是良性息肉,在腸鏡下容易被殺死。
所以建議35-40歲的時候,不管有沒有癥狀,都要盡快做腸鏡檢查!
如果確實無法做腸鏡檢查,也可以先做大便檢查,再根據初步篩查結果決定下一步診斷。
腸息肉切除后,原因不是很好,因為:
1.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一次腸鏡檢查(如腸道準備不良、醫生經驗、設備等。),可能會有一些小的“魚出網”。
2.喜歡息肉的人會長出來。
3.因為上次去除不徹底,殘留殘留,有可能是“枯樹長出新芽”。
所以切除后要按時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