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云南網訊(記者王海龍)光損傷性皮膚病是指由陽光,尤其是紫外線直接或間接引起的皮膚病,如多形性日光疹、慢性光化性皮炎等。云南地處低緯度高原地區,日照長,紫外線強度高,是此類疾病的高發區。來自昆明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醫科大學的專家通過科學研究論證了光損傷性皮膚病的共同特征是皮膚屏障的破壞,并確認此類疾病的防治首先要恢復皮膚屏障的功能,制定了光損傷性皮膚病“病-康-一體化”防治管理制度,既治愈了患者的疾病,又克服了患者的心理障礙。
光損傷性皮膚病主要包括四類:皮膚光老化;光皮膚病(多形性日光疹、慢性光化性皮炎等。);加重皮膚病(黃褐斑、痤瘡、日光性白癜風、銀屑病等。);光誘導皮膚癌。這種疾病發病率高,種類多,治愈率低,復發率高。由于該病位于面部等暴露部位,嚴重影響患者的容貌和心理,有的甚至變成惡性,因此該病已成為關系民生的重大疾病。為了研究該類疾病的發病機制,開展針對性的臨床治療,醫院、高校、科研機構、制藥商、專業診療機構等部門搭建了產學研一體化服務平臺。“光損傷性皮膚病防治體系的建立與應用”項目還獲得了2013年云南省科技進步獎特別獎。
“光損傷性皮膚病防治體系的建立與應用”項目參與者論證了多態日光疹、痤瘡、激素依賴性皮炎等光損傷性皮膚病的共同特征是皮膚屏障的破壞,首次提出恢復皮膚屏障是治療光損傷性皮膚病的基礎的新觀點。針對此類疾病,項目組專家針對光損傷性皮膚病制定了“病-康-一體化”防治管理體系,通過設置專病門診、填寫患者調查表、建立患者檔案、發放健康手冊等方式,解決了該領域疾病反復、易癌變的難題。
此外,該項目還有許多重要創新:創建了光損傷皮膚病最大樣本量數據庫,包括7種疾病和1萬多個病例;人工皮膚光損傷模型在國內尚屬首次構建,可模擬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研究人員利用來源數據庫對7000多個中國漢族大樣本中的重度痤瘡易感基因進行研究,發現2個易感基因與炎癥和雄激素有關,為重度痤瘡的早期干預、產品開發和綜合防治提供了理論依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項目創新的意義在于為重度痤瘡的早期干預、產品開發和綜合防治提供理論依據。”項目參與人、昆明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皮膚科主任李和說。
不僅如此,專家們還充分利用云南植物資源,選取青刺果、馬齒莧、重樓三種植物進行提取,成功開發出我國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醫用護膚品薇諾娜。該系列產品已被全國1000家醫院的500多萬患者使用。臨床有效率從61%提高到93.3%,復發率下降36%-40%,打破了國外醫藥產品對我國的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