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作為中國醫療發展的重鎮,上海應該如何提升醫療科技創新?昨天,在上海市院士中心主辦的“上海市建立醫學科技創新中心的實踐與探索”院士沙龍上,針對上海市醫學科研機構之間缺乏團隊合作的問題,多位專家、院士提出,上海應建設健康研究院,搭建具有協調資金和科研項目功能的平臺,促進上海市醫學研發投入的有效利用,提升學科臨床研究水平和綜合實力。
醫療資源豐富,但合作不夠。
說到醫學,我想到上海;說起看病,我就想到上海——這是中國人對上海醫療衛生的美好印象。新中國成立以來,上海已建立市級醫學科研機構6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70個。
28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打造了上海醫療衛生系統人才高地。全國醫學界只有三位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其中兩位來自上海。從學科角度來看,上海的三所醫學院在最新的全國醫科大學排名中位列前十。
如此強大的科研實力本該碩果累累。但縱觀上海醫療衛生事業近年來的發展勢頭,盡管涌現出了UIH、微創傷等一批優秀企業,瑞金醫院陳賽娟團隊獲得上海市自然科學特別獎,但上海市科委生物醫藥處處長鄭忠民認為,上海在醫療領域的R&D優勢尚未完全轉化為產業優勢。去年年底,上海市衛計委副主任肖澤平在上海各醫學院校及其附屬醫院進行“十三五”規劃和上海建設亞洲醫學中心城市專題調研時,也發現了同樣的問題:“60多家機構,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團隊協作還很欠缺。”
走出傳統研發時代的“小作坊”。
小單位小團體的合作,曾經是上海人取得科研成果的法寶。中國工程院院士、醫學遺傳學專家曾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上海在世界上的17項領先成果,發現幾乎都是“小作坊”合作的結果。但是,按照現代科學發展的趨勢和規律,這種做法已經不可行了。正如鄭忠民所說,在當今時代,一個地區創新能力的強弱,不在于它擁有多少資源,而在于它整合資源的能力有多強。
上海市衛生計生委科教司司長張堪指出,目前影響醫學科技創新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醫學科研機構與配套單位緊密融合不夠;二是“創新轉化、融合協同”機制沒有充分發揮;三是科研投入不足與效率低下并存——總的來說,缺乏一個能夠統籌規劃、充分調度、深諳科學管理、洞察實際需求和學科基礎,基于“需求和基礎”對未來方向做出準確判斷和戰略規劃的強有力的管理者和協調者。
“這應該是提高臨床科研水平和學科綜合實力的重要平臺,緊密依托醫療衛生機構,將科技服務與資本市場對接。”張堪說。
建平臺讓醫學研究的投入產出比更好。
這樣的平臺如何體現,如何真正落地?已經有可以借鑒的例子了。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通過基金或協議資助美國國內外2000多家研究機構,個人和組織可以向其申請項目。國家衛生研究院還分發項目,吸引科學家組成團隊,共同解決關鍵問題。
“這樣,項目就不會局限于一些醫院或科研院所,可以有效避免重復研究和資源浪費,政府可以以問題為導向發布研究項目。”張堪說。許多專家和院士建議,上海健康科學研究院應該為未來搭建這樣一個平臺。要肩負起資源整合者和組織協調引領者的責任,做到引領、組織、服務科研機構和科學家,加快醫學基礎研究成果向產業轉化,努力使衛生資源產生盡可能大的投入產出比。
有專家在上海衛生研究院進一步提出了“虛實結合”的思路:虛擬部分包括臨床研究中心、轉化醫學中心、醫學重點實驗室和醫學研究機構;實體包括項目管理中心、科技支撐平臺、國際合作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