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本帖最后由 林藥師 于 2012-12-24 14:06 編輯
糖尿病腎病(DN)是糖尿病(DM)常見的微血管并發癥之一,是導致慢性腎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嚴重威脅和影響著DM患者生命和生存質量,因此對早期DN的治療十分必要。我們在臨床觀察中發現中藥在治療早期DN方面效果良好,現報導如下。
目的:觀察
血府逐瘀口服液聯合燈盞花素注射液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的臨床療效。
方法:將64例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按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n=28)燈盞花聯合
血府逐瘀口服液;對照組(n=36)單用燈盞花素治療,觀察治療前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脂(TG、TC、HDL-C、LDL-C)、血糖、肝功(ALT、AST)、腎功(BUN、Scr)的變化。
結果:治療后兩組患者UAER均減低(P<0.O1);血脂TC、TG、LDL-C降低,HDL-C升高(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肝、腎功能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治療過程中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
結論:
血府逐瘀口服液聯合燈盞花素對早期糖尿病腎病有效,可明顯降低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優于單用燈盞花素治療。
現代醫學對DN的發病機理尚未完全闡明,國內外學者認為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遺傳易感性、糖代謝紊亂學說、脂代謝紊亂、腎血流動力學改變以及免疫學因素,即腎臟組織多種細胞因子如轉化生長因子(TGF-B)、
腫瘤壞死因子(TNF)、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等表達增強有關。因此西醫治療措施主要是控制血糖、降壓、糾正脂代謝紊亂、改善血液流變學以及應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等對癥治療。但是其療效尚不夠穩定。
中醫理論認為早期DN是在DM氣陰兩虛的基礎上挾瘀發展而來的。氣虛運血無力,陰虛血行艱澀,血行不暢而瘀阻。腎絡,形成瘀血證候;或病損日久,陰陽兩虛,陽虛寒凝,亦可血瘀,血瘀阻滯是DN發展過程中始終存在的病理現象,成為各種并發癥的主要原因。虛、瘀存在能滋生痰濁,而痰濁內阻,障礙氣血運行,故早期DN的病機應為氣陰兩虛、瘀血內阻,因此活血化瘀在DN治療中往往能收到較明顯的療效。
大量臨床研究資料表明血府逐瘀口服液是治療各種血瘀證的有效藥物。血府逐瘀方劑來源于清代名醫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湯,經現代工藝提取有效成分精致而成。原方由當歸9g,生地9g,赤芍9g,桃仁12g,枳殼6g,牛膝9g,川芎4.5g,柴胡13g,甘草6g,桔梗4.5g,紅花9g等十一味藥組成,按照君臣佐使原則配伍。
血府逐瘀口服液是調理氣血,治療血瘀證的代表方,組方中既有血中之氣藥,又有氣中之血藥,兩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方中的桃仁、紅花、當歸、川芎、牛膝均為活血化瘀通絡之主藥,現代藥理證實,上述藥物能增加血管內血液流量,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血管通透性,同時抑制血小板聚集、粘附,改善血液流變學,防止血栓形成。方中當歸、柴胡、牛膝可降低血脂,改善血管阻力,穩定血壓,配伍牛膝有引“瘀血”下行之意,具有善行氣血之效,增加了活血化瘀、通絡益腎的作用。血府逐瘀口服液通過活血化瘀、通絡降濁能明顯改善臨床DN患者血瘀癥狀,改善血脂代謝,降低血液高凝狀態,改善腎微血管障礙,減少尿蛋白的泄漏,改善和保護腎功能,從而有效緩解DN的進展。
燈盞花又名燈盞細辛,為菊科短葶飛蓬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產于云南、廣西等地。最早見載于《滇南本草》,臨床主要用于心、腦血管及腎臟病變所致的瘀血癥。燈盞花素有效成分總黃酮是醛糖還原酶抑制劑,有以下作用:(1)抗氧化、抗自由基作用;(2)抑制蛋白激酶c活性,避免Ⅳ型膠原合成增多、腎小球基底膜增厚、通透性增高等現象從而減少尿蛋白,改善。腎小球結構異常;(3)抑制多元醇活化,減輕腎小球的通透性,減少尿蛋白排泄,另外燈盞花素還有擴張腎微血管,改善腎血管痙攣,增加腎灌注,提高腎小球濾過率及增加尿量,促進代謝毒物的排泄的作用等,關于燈盞花素治療DN國內已有較多文章發表。
將上述兩種性能、功效方面有共同特性的藥物配合使用有協同作用,本文通過上述臨床觀察證明血府逐瘀口服液([url=http://www.baseldya.com/goods/1523.html]http://www.baseldya.com/goods/1523.html[/url])聯合燈盞花素治療早期DN有較好療效,優于單用燈盞花治療,為臨床治療早期DN及老藥新用提供新思路,有望在臨床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