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血府逐瘀湯出自清代王清任所著《醫林改錯》,主要成分由桃仁、紅花、當歸、赤芍、生地、川芎、枳殼、桔梗、柴胡、牛膝、甘草等組成,是當代中醫行氣活血法的代表,活血化瘀作用顯著。近年使用
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療了幾類有血瘀癥狀的各科患者,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b]心血管疾病:[/b]
冠心病心絞痛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初則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
血府逐瘀口服液能夠活血祛瘀、行氣止痛,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降低心肌耗氧量,清除氧自由基,降低血管的外周阻力,改善微循環,對緩解心絞痛癥狀有較好的療效,并可使患者的缺血性心電圖改善或恢復正常。
使用
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療有胸悶、胸骨后不適、汗出乏力、心悸、胸痛持續時間較長、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澀、心電圖有sT-T異常改變,但又不愿意接受湯劑治療的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的心絞痛的患者取得較好療效,心絞痛癥狀一般能在2~3周內緩解或消失,心電圖檢查缺血性ST-T異常改變明顯改善或恢復正常。
[b]痛經:[/b]
痛經是婦科常見病,每隨月經周期而發,尤其多見于青年期及未婚女性,嚴重地影響患者的工作和學習生活。臨床常用少腹逐瘀湯加減治療,但年輕患者常因費時和口感差不愿意接受湯劑治療。
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療經B超和其他檢查未發現器質性病變的原發性痛經患者取得較好療效。患者表現為每次經前2d或月經期小腹痙攣性疼痛、墜脹,伴有全身不適,甚至惡心、嘔吐,經色紫黯有塊,經血量少或行經不暢,常伴胸脅乳房作脹,舌紫黯或有瘀點,脈弦緊。囑其服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每日3次,每次1支,一般在2~3d內血塊減少,經血通暢,諸癥消失。
[b]慢性膽囊炎:[/b]
慢性膽囊炎是臨床最常見的膽囊疾病,筆者對有瘀血征象的患者嘗試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療也取得了較好療效。患者主要表現為右脅肋部疼痛或不適、厭油、飽脹等,常因油膩食物而誘發疼痛,B超檢查可以發現膽囊壁增厚、黏膜毛糙,透聲差,收縮功能不好和或伴有結。
經服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療1個月左右,上述消化道癥狀明顯減輕,疼痛消失,不再懼怕油膩食物,吃飯香甜。B超顯示空腹膽囊充盈良好,膽囊壁光滑,透聲較好,無陽性發現。
[b]牙齦炎、口腔炎:[/b]
牙齦炎、口腔炎是常見疾病,典型癥狀是牙齦出血、牙齦癢脹,刷牙時容易出血,甚至說話時也會出;口腔炎系口腔黏膜發生小而疼痛的潰瘍,具有復發性,常常疼痛難忍,令患者寢食難安,輕者潰爛一兩處,重者可擴展到整個口腔,甚至引起發熱和全身不適。中醫治療口瘡、牙齦炎,一般多用瀉火解毒、清利濕熱的方法,但有時對慢性牙齦炎和口腔炎中遷延不愈、反復發作的患者效果并不理想。如有位患者口腔炎反復發作達半年之久,曾服多種西藥、中藥、消炎藥和去火藥,療效均不顯著,來本院就診時已痛苦不堪。據其牙齦紫黯、舌有瘀點等特點,選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療,患者癥狀很快緩解,取得了意外療效,患者十分滿意。
總之,瘀血證是中醫臨床常見、多發病證,活血化瘀是祖國醫學的重要治療法則。瘀血既是多種病證的病理產物。又是其他病證的致病因素,臨床上氣滯血瘀證可存在于內、外、婦、兒、五官、皮膚、骨傷等各科疾病之中。
血府逐瘀湯([url=http://www.baseldya.com/goods/1523.html]http://www.baseldya.com/goods/1523.html[/url])是清代王清任活血化瘀方中應用最廣泛的一個,方中桃仁、紅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當歸、生地活血養血,使瘀血去而不傷陰血;柴胡、枳殼疏暢氣滯,使氣行則血行;牛膝祛瘀而通血脈,引瘀血下行;桔梗載藥上行使藥力發揮于上;甘草緩急,通百脈而調和諸藥,氣滯得通,瘀血去除,玄府得開,經絡通暢。諸藥相合,構成理氣活血之劑,以活血化瘀而不傷正、疏肝理氣而不耗氣為特點,達到行氣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尤其血府逐瘀湯經劑型改革后,功能主治不變,服用方便,患者十分樂于接受。相信隨著中西對“血瘀證”研究的不斷深入,該方將會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以使更多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