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11月12日,吳階平醫學獎在北京舉行。評審委員會最終會議決定,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王軍教授等4人榮獲2015年度“吳階平醫藥創新獎”。該獎項授予促進我國醫學科技進步,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王軍教授獲此殊榮,充分肯定了他和他的團隊在我國微創胸外科和肺癌微創診療領域的創新成果和突出貢獻。
王軍教授現任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及微創胸外科中心主任,國內著名胸外科專家。他領導了中國第一臺電視胸腔鏡手術,帶領中國胸外科完成了從傳統開胸手術到現代微創手術的革命性轉變。20多年來,王軍教授及其團隊建立了適合中國現狀的肺癌微創綜合診療體系。早期肺癌、局部晚期肺癌、晚期肺癌微創診療取得突破性進展,全面提升了我國肺癌診療水平。在他的帶領下,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及微創胸外科中心成為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微創胸外科中心。
【/h/】據悉,吳階平醫學基金會是國家衛生計生委直屬的行業基金會,旨在頌揚吳階平院士高尚的醫德醫風和學術精神,推動醫療衛生事業發展。2012年,吳階平醫學基金會在原有“吳階平醫學獎”的基礎上,增設“吳階平醫學創新獎”。“吳階平醫學創新獎”主要面向55歲以下,在醫藥科研和應用領域取得突出成績的優秀中青年醫務工作者。每年評選2-4名獲獎者,旨在激勵中青年醫務工作者勇于創新、不斷進取,努力攀登醫學科技高峰,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附:王軍教授簡介。
王軍,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及微創胸外科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健康科學中心胸外科主任。他還是世界華人胸外科學會(ICSTS)會長、國際食管疾病學會(ISDE)亞洲會長、國際癌癥控制聯盟(UICC)成員、中華醫學會胸腔鏡外科分會常務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臨床腫瘤學會常務委員。同時,他還是國際肺癌研究協會(IASLC)英文雜志《肺癌》的編委,中國大陸唯一的《胸外科與心血管外科雜志》編委,《胸外科腫瘤》雜志副主編,《中華胸心外科雜志》執行主編。《中華微創外科雜志》副主編,《醫學參考報》胸心血管外科頻道主編,《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副主編,《中華外科雜志》《中華醫學雜志》《中華腫瘤臨床雜志》《中華肺癌雜志》《醫學與哲學雜志》等10余種國內外權威學術期刊常務編委、編委。他發表了200多篇學術研究論文。他編輯了八本學術專著,包括《現代電視胸腔鏡外科》、《電視胸腔鏡與縱隔鏡外科地圖集》和《胸部疾病電視胸腔鏡外科》。
1992年,王軍教授在國內創立了一門新學科——電視胸腔鏡手術和微創胸外科。截至目前,國內首批胸腔鏡手術病例大部分已順利完成,在手術難度、手術類型、手術量等方面均處于國內、國際領先水平。已經培養了全國80%以上的胸腔鏡外科醫生,人數已達數千。1987年,我國建立了定量預測全肺切除術后肺功能的放射性核素檢查方法,顯著提高了胸外科手術的安全性評估水平,大大縮短了我國與發達國家在該領域的差距。1997年,國際權威期刊發表后,美國胸外科教科書和近年出版的專著引用了世界上首次預測術后肺部并發癥的新觀點。1996年1月,我國首例肺氣腫肺減容手術順利完成,開創了我國肺氣腫手術的新領域,成功承辦了四屆全國肺氣腫肺減容手術學習班,編輯了我國第一部肺氣腫手術專著《肺氣腫手術診治》。1999年和2002年,國外近幾年剛剛發展起來的電視縱隔鏡和電視硬支氣管鏡被引進中國并成功應用于臨床,為不明縱隔腔占位和肺癌患者提供了一種安全、微創的診斷和分期方法,為大氣道疑難疾病的治療提供了一種更安全、更有效的方法。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是我國早期肺癌最早的治療方法,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目前,它在手術技術、手術病例和手術難度方面均居國內首位。曾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原衛生部、北京市科委、北京大學等多項研究項目,從事肺癌、食管癌領域的基礎研究,以及外科新方法、新技術、新儀器的臨床應用研究。
【/h/】王軍教授及其團隊承擔的項目“我國肺癌微創綜合診療體系的建立、臨床基礎研究及應用推廣”獲得2011年教育部高等學校科研突出成果科學進步一等獎、2012年國家科學進步二等獎。
(宣傳部韓冠平供稿,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