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10月5日,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與另外兩位科學家分享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是第一位獲獎的中國人,也是歷史上第12位女性。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授予屠呦呦該獎,以表彰她對瘧疾治療的貢獻。
屠呦呦獲獎,不僅是對她自己和中國科學家的認可,也是國際醫學界和科學界對青蒿素系列藥物治療瘧疾的最大認可。至此,青蒿素和瘧疾這兩個與中國人失之交臂已久的詞匯,再次回到了公眾視野。在日前接受復星醫藥采訪時,記者了解到,復星醫藥子公司桂林南藥8家企業的口服ACT通過了WHO藥品預認證,桂林南藥仍是唯一一家通過認證的中國抗瘧藥生產企業。自2005年首個抗瘧藥通過世衛組織預認證以來,近十年來,桂林南藥共有13個抗瘧藥制劑通過了世衛組織預認證,尤其是最早研發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青蒿素注射液(阿泰松),是世衛組織推薦的治療重癥瘧疾的首選藥物。僅過去三年,復星醫藥桂林南藥就向全球市場供應了2380萬注射用青蒿琥酯,挽救了8萬多人的生命,惠及340多萬人(其中90%以上是非洲人)。目前,復星醫藥積極配合中國政府對非洲的抗瘧援助。自2006年以來,復星醫藥承接了中國商務部對非洲的100多個援助項目,涉及30多個國家。
從抗擊瘧疾開始。說起青蒿素的研發,我們要回顧當年的歷史和瘧疾的危害。瘧疾是一種完全可以預防和治療的由蚊子傳播的傳染病。瘧疾是非洲前五大死亡原因(占20%),占非洲大陸疾病的10%。在瘧疾高發國家和地區,瘧疾醫療費用占當地公共衛生費用的40%。瘧疾占住院病人的30 ~ 50%,占門診病人的50%。
根據世衛組織2014年《世界瘧疾報告》,2013年,全球約有1.98億人感染瘧疾,死亡58.4萬人。大多數瘧疾死亡發生在非洲兒童身上,平均每分鐘就有一名非洲兒童死于瘧疾。
2014年,全球97個國家和地區持續存在瘧疾傳播。據估計,全球有33億人面臨感染瘧疾的風險,其中12億人是高發地區的高危人群。世界上每1000人中就有一人感染瘧疾。
比爾·蓋茨還寫道:最嚴重的是瘧疾,每年造成60多萬人死亡,2億人因病只能臥床幾天。它威脅著世界上一半的人口,導致每年損失數十億美元。& ldquo
一個可怕的比喻經常被用來描述瘧疾對人類的威脅。在青蒿抗瘧藥物被廣泛使用之前,全球瘧疾死亡人口每小時就有一架大型客機墜毀。21世紀初,全球每年至少有3億急性瘧疾病例,死亡人數超過100萬。約90%的死亡發生在非洲,其中大部分(約80萬人)是幼兒,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高達71%。說真的,非洲瘧疾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對抗瘧藥物的耐藥性。過去,使用最廣泛、最便宜的氯喹對藥物產生了廣泛的耐藥性。因此,許多國家不得不改變原有的治療政策,使用更有效的藥物,包括聯合用藥,以減緩耐藥性的發展。
從耐藥性開始。
事實上,耐藥性問題長期以來在中國引起了極大的關注。1967年5月23日,周恩來總理親自部署了一項緊急軍事任務。23計劃& rdquo總共組織了43個單位來開發新的抗瘧藥物。戰斗& rdquo。屠呦呦是當時的領軍人物之一。作為當時廣西化學制藥的領導,桂林南藥參與了研究工作。經過不斷的實驗,以屠呦呦為首的專家正式從黃花蒿中提取出抗瘧疾有效單體青蒿素,青蒿素的分子結構在20世紀70年代初得到清晰解析。
青蒿素是由黃花蒿提取物制成的抗瘧疾特效藥,是我國唯一一種得到世衛組織認可并在國際上享有良好聲譽的自主研發的化學藥物。青蒿素是我國研制的第一個化學原料藥,是在中藥基礎上成功研制的典型西藥,標志著我國新藥研發取得歷史性突破。青蒿素快速、高效、抗瘧疾能力較低,被國際社會譽為抗瘧藥物研究史上的里程碑。世界衛生組織承認,中國在傳統中藥基礎上發明的青蒿素系列創新藥物是& ldquo近50年來人類治療瘧疾的最大進展。& rdquo
據劉旭說,他是一位老科學家,在桂林發明了南方藥青蒿琥酯。1977年5月21日,桂林南藥正式參加523計劃。當時研制的青蒿素特別好,但是有兩個缺陷。第一種是用量大,希望提高療效,第二種是不溶于水,不利于瘧疾的搶救。當時的任務是解決水溶性問題,提高療效。研究小組就是這樣為工廠寫研究計劃的。我在1977年6月做了衍生品的研究。當時我做了13個導數。制作完成后,我把自己制作的樣品拿到廣西醫學院進行藥效篩選。同時在廣西研究院做臨床工作。我負責化學公共關系。他們在做藥理學和臨床工作。8月份,當時有一個804號,就是現在的青蒿琥酯。廣西醫學院篩選出該產品后,在13個中表現最好,可解決水溶性問題,療效提高5倍。這是最早開發的青蒿琥酯。經過不斷改進和臨床試驗,最終獲得成功。& 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