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近年來,從“取消中醫簽名”運動到“診脈驗孕”豪賭,中醫藥在迎來政策和環境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如何理性看待中醫?
在近日舉行的首屆中醫藥科學大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諸宸感慨地說:“雖然我是一名從事醫學研究的老兵,但在博大精深的中醫藥學面前,我只能算是一名小學生。”諸宸說,在多年的醫學研究中,他真切地感受到中醫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尊重中醫就意味著尊重我們的民族歷史”。
認知差異如“兒童關于太陽的辯論”。
“尊重中醫,前提是科學認識。”諸宸用大眾耳熟能詳的“孩子爭論太陽”的故事來說明中西方醫學認知的差異:兩個孩子爭論太陽的距離,一個認為日出近中午遠,因為用肉眼觀察日出大中午小,而近處的東西看起來大,遠處的東西看起來小。另一種則認為相反,因為日出時涼爽,說明太陽離得遠,中午炎熱,說明太陽離得近。
諸宸認為,這個比喻生動地說明了東西方醫學認知方法的差異。東方文化中的主流認知方法一直是經驗和直覺,把包括疾病和生活在內的復雜問題作為一個整體來認識和處理,而不是把它們分成單元來先認識。然而,西方沿著另一條路徑發展其認知方法,即“論證+推理”。在這兩種文化背景和認知方式下發展起來的醫學也有很大的不同。西醫在接診患者時會考慮是功能性還是器質性。通過檢查,可以準確到具體的病變部位,進而找出病因是什么。中醫考慮患者處于什么證型,是飲食不當還是七情,是過勞還是季節變化,然后對患者進行整體調理。正是中西醫學在觀察和思維上的差異,導致了人們對中醫和西醫的不同理解。
“我認為,了解這兩種認知方法之間的關系,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中醫。”諸宸說。
想法趨于“相似”。
雖然認知方式不同,但中醫診療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與現代醫學乃至生命科學有越來越多的相似之處。比如諸宸,中醫強調“陰陽平衡”,類似于現代系統生物學。中醫強調“天人合一”,這與現代西方科學中健康的環境因素與疾病的關系非常相似。中醫強調“辨證論治”,這與現代醫學通過藥物遺傳學找到最適合每個患者的藥物是相似的。中醫的復合理論類似于西方治療學越來越強調的疾病綜合治療。
“但是我們可以考慮一下。中醫的概念是在古代提出的。祖先的智慧應該得到尊重,并應用于現代醫療體系。”諸宸說,例如,中醫非常重視疾病預防,強調“先治病后上班”。同時,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整體系統,健康有賴于陰陽平衡。這種防患于未然的觀念,以及系統論和整體論的認知特點,已經被現代醫學理論所接受。
以治療白血病的過程為例,諸宸表示,正是通過對中醫經典的學習和研究,應用現代方法篩選出能夠誘導惡性細胞分化的化合物,才發現了三氧化二砷和維甲酸。這兩種藥物聯合使用,使自然病程僅數周的最危險急性白血病患者中85% ~ 90%基本治愈,且5年內不復發,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應用。著名的抗瘧藥青蒿素的發明,也得益于1600年前的中國古代醫書《口后北記方》對青蒿解熱作用的描述。“可以說,東西方認知的交匯為現代醫學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更廣闊的視野。”諸宸說。
讓中醫“講現代話”。
雖然諸宸非常看重中醫的智慧,但他也直言中醫也需要改進和完善。
諸宸說,中醫長期停留在經驗和哲學思辨的層面,跟不上現代科學體系所伴隨的解剖學和生理學的發展。“這是由于封建主義和封閉的國家,束縛了中醫的發展。”同時,現代科學技術對人類的認識還遠遠不夠完善。所以長期以來形成了中醫理論無法用現代語言描述,中醫和西醫之間無法交流的局面。
諸宸認同“中醫現代化就是讓中醫說現代話”。他認為,如果能有更多的中醫經典精華用大眾能夠理解的現代學術語言表達出來,必將為現代醫學提供更多的治療思路和方法。
諸宸感嘆,雖然目前中西醫之間還存在隔閡,但只要兼收并蓄,不自滿,立足歷史,著眼未來,就有機會建立起融合中西醫學思想,兩者所長的現代醫學體系。對于中西醫學界來說,是“路很遠,可行;雖然事關重大,但不可避免地要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