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精準醫學不僅僅是基因的問題。個體化醫療是我們的最終目標。”10月17日,2015年第一天,北京胃腸腫瘤精準醫學國際高峰論壇暨CGOG年會,大會主席、CGOG負責人、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林深教授,“找到最適合每一位患者的治療方案,也就是所謂的對患者、對療法,我們離這個夢想還很遠。精準醫學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具有時代特征。如今的精準醫學方法,三年后可能會變得不準確。但目前來看,這是一個合適的方式。”為什么同樣的治療會有不同的結果?隨著精準醫學的發展,疾病診療模式逐漸被“顛覆”。10月17日,在北京胃腸腫瘤精準醫學國際高峰論壇暨CGOG 2015年年會上,國家新藥(抗腫瘤藥物)臨床實驗中心主任、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長徐瑞華表示,精準醫學正在改變新藥的臨床研究模式,政策法規應遵循精準醫學的模式進行適當改變,加快創新藥上市。
精準醫學是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的快速進步和生物信息與大數據科學的交叉應用,基于個體化醫學的全新醫學理念和醫學模式。在胃腸癌領域,精準醫學的意義在于將每個不同個體的臨床信息和基因組信息與患者的治療緊密結合,使患者獲益最大化。據悉,本次論壇由CGOG、CACA、中國醫師協會MDT專家委員會、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北京市腫瘤研究所主辦。論壇以“聚焦、匯聚、精準”為主題,邀請了歐美、日本、韓國、臺灣省最著名的胃腸腫瘤專家。徐瑞華表示,隨著精準醫學的快速發展,抗腫瘤藥物的研發面臨新的挑戰,現有的經典研究模式已不能滿足需求,甚至成為臨床新藥尤其是靶向藥物的障礙。徐瑞華表示,精準醫學指導下的藥物臨床研究包括精準藥物、適宜人群和精準劑量。然而,傳統的一階段、兩階段和三階段程序時間長,成本高。然而,沒有生物標志物指導的研究成功率低,收益少。近十年來,已經成功研發出一批新的靶向藥物,但基本都是基于針對特定通道、靶點和突變的單藥臨床試驗結果,即只對某些特定腫瘤有特異性作用,但大多數腫瘤并不是通過單一的通道、靶點和突變來決定其惡性特征,因此這些藥物的效果并不顯著或很快就會出現耐藥性。精準醫學正在改變新藥的臨床研究模式。通過靶點篩選、傘形和籃子方法,對不同靶點或相同靶點的藥物組合進行臨床研究。同時,政策法規要遵循精準醫療的模式進行適度改變,加快創新藥上市。據悉,論壇將持續至18日,涵蓋食管癌、胃癌、腸癌、胃腸道間質瘤(GIST)、神經內分泌腫瘤(NET)、胰腺癌等疾病領域,重點關注相關腫瘤的最新進展、轉化研究和臨床研究。比如海因茨-約瑟夫·倫茨教授講授腸癌精準醫療的現狀和未來;林新院士根據自己在食管癌分子分型方面的巨大進展,談了如何促進食管癌診治的臨床實踐。循環腫瘤細胞國際研究第一團隊的于敏博士介紹了循環腫瘤細胞在指導腫瘤治療方面的價值和挑戰。熊磊博士結合目前下一代測序技術(NGS)在癌癥臨床研究和應用中的發展現狀和瓶頸;林深教授闡述了胃腸癌免疫治療的基礎和臨床,胃腸癌免疫治療是目前腫瘤領域的研究熱點。李健教授談GIST精準醫學從基因分型到指導個體化治療的發展方向;馬尼什·阿沙和張笑天教授分別在歐洲、美洲和中國講授了食管鱗狀細胞癌和腺癌的精確醫學實踐。
同時,論壇還進行了胃腸腫瘤病案線上線下多學科討論(MDT),通過對真實世界病案的討論,加深理解,促進發展。“聚焦、匯聚、精準”,本次論壇將更好地促進我國消化系統腫瘤臨床研究的協作,極大地推動我國胃腸腫瘤的發展,為胃腸腫瘤患者提供更好的診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