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昨天,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發布了夏季寨卡病毒防范提示。首次啟動口岸現場快速PCR核酸檢測技術,加強重點航班部署管控,收集重點旅客信息。
目前,北京國檢局已確定寨卡疫情防控重點國家、重點航班、重點人群,并與航空公司空開展疫情防控合作。采用有針對性的定位進行調查。現場檢查人員將對來自疫區的有癥狀人員進行詳細的流行病學調查和醫學調查。疑似感染確診后,國家檢驗人員現場進行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在樣品檢測中,將采用一步法、磁珠法、手工核酸提取法三種方法,四種檢測試劑,共使用9次,最終確定病毒核酸是否為陽性。
隨著天氣轉熱,蚊蟲逐漸活躍,寨卡病毒傳播進入高風險期,北京國檢局將進一步加強重點航班管控,加強對疫區人員的檢疫檢查和癥狀監測,做好重點旅客信息采集工作。同時,加強口岸地區醫學媒介生物特別是蚊蟲的監測。健康中心還將為來自疫區的歸國勞務人員和國際學生提供免費寨卡病毒檢測服務,并配合商務部、旅委等單位發布健康提示。
【/h/】北京市國家檢驗局提醒公眾提高對寨卡病毒病等蚊媒傳染病的認識,孕婦和計劃懷孕的婦女應謹慎前往寨卡病毒病流行的國家和地區。使用驅蚊劑,穿長袖長褲,境外使用蚊帳。如果從疫區入境時出現發熱、頭痛、皮疹等癥狀,請立即向檢驗檢疫人員報告。
相關閱讀:
北京確診首例輸入性寨卡病毒病例。
中國科學家首次證明寨卡病毒導致& ldquo小頭癥。
科普: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是一種蟲媒病毒。2014年2月,智利在復活節島發現首例當地寨卡病毒感染病例。2015年5月,巴西開始出現寨卡病毒感染。
寨卡病毒屬于黃病毒科,黃病毒,單鏈正鏈RNA病毒,直徑20納米,是由蚊子傳播的蟲媒病毒。它的宿主尚不清楚,主要在野生靈長類動物和棲息在樹上的蚊子中傳播,如非洲伊蚊。該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烏干達茲卡叢林的恒河猴中意外發現,隨后于1952年在烏干達和坦桑尼亞被發現。病毒活動一直比較隱蔽,赤道附近的非洲、美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只有零星的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最早的疫情發生在2007年西太平洋米氏克羅尼亞群島的雅浦島,較大的疫情發生在2013 -2014年的大洋洲法屬波利尼西亞,感染人數約3.2萬人。伊蚊還在黃病毒科傳播另外三種病毒,包括登革熱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和黃熱病病毒,主要流行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寨卡病毒病潛伏期(從接觸到癥狀)不明確,可能幾天。只有大約20%感染寨卡病毒的人會出現輕微癥狀。典型癥狀包括低熱急性發作、斑丘疹、關節痛(主要累及手腳小關節)和結膜炎。其他癥狀包括肌痛、頭痛、眼眶疼痛和虛弱。其他罕見癥狀包括腹痛、惡心、嘔吐、粘膜潰瘍和皮膚瘙癢。癥狀通常比較輕微,持續時間不到一周,需要住院治療的重癥很少。2013年和2015年法屬波利尼西亞和巴西爆發Seca期間,有報道稱寨卡病毒病可能會引起神經和自身免疫并發癥。
2015年巴西寨卡病毒爆發期間,發現了許多患有小頭畸形的新生兒(新生兒的頭圍低于平均值,與同性別、同胎齡的匹配兒童相比,超過了兩個標準差)。2015年5月至2016年1月,據報道,感染寨卡病毒的4000名孕婦產下小頭畸形,是往年的20倍。35例小頭畸形新生兒頭顱CT和頭顱超聲提示腦組織彌漫性鈣化,主要發生在側腦室旁、腦實質旁、丘腦旁和基底節區。也可以看到皮質下萎縮引起的心室萎縮。少數嬰兒發生關節攣縮,提示累及外周和中樞神經系統。對寨卡疫情的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寨卡病毒與小頭畸形有關。然而,在解釋嬰兒小頭畸形和寨卡病毒之間的關系之前,還需要更多的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