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市婦女兒童研究所成員合影。 ■屈與部分退休員工合影。白發蒼蒼的屈身穿天藍色的襯衣,手里拿著一把蒲扇,在孩子們的攙扶下下了車。“曲主任,這么多年過去了,我終于見到你了!”一群老人向她打招呼。“我媽身體不好,平時不出門。聽說老同事還活著,她說要來見見以前的生活。”屈的小女兒說。現年89歲的瞿近日被授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獎章。1959年,她奉命成立廈門市婦幼保健院,10年后離開廈門。如果不是巧合,或許這次就不會重游了。
記者蘇琪通訊員陳海峰。
[往南走]
隨部隊一路奔赴廈門,轉業后擔任衛生所所長。
屈是山東煙臺人,但她大部分時間都住在福建。
1944年,還在學校讀書的瞿入黨,參加了抗日戰爭。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她進入了山東當地的一家醫院。1947年正式參軍,跟隨華東野戰軍一路南下,歷經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我現在腿腳不好,這是過河時摔下來的老問題。”她說上海解放后,她隨部隊南下福建。
“當時這里沒有火車,都是步行來的。”瞿云志說,她是1949年作為醫療隊的一員進入廈門的。1951年結婚后,她去軍區醫院工作。1955年,瞿轉崗為公司級干部,擔任鶴山區衛生中心主任。
1959年,在市衛生局的規劃下,她被安排到福州學習,奉命成立廈門市婦幼保健院。
[艱難的開始]
他手下只有五六個人,他們租了30平米的華僑房辦公。
“當時,一些地方的婦幼保健院被直接‘納入’三級醫院規模。掛個牌就好,但廈門市婦幼保健院真的是一步一個腳印來的。”曲回憶說,新成立的醫保中心最大的問題是場地問題。
在幾位老同事的協調下,在歸僑聯合會的配合下,他們租用了古城西路一棟紅色洋房的一樓作為臨時辦公場所。這座紅色建筑是越南歸僑的家,一樓兩室一廳,共30平方米。大廳里有一張桌子,每天早上開完會,大家都會分頭行動。
曲作為第一任主任,當時手下只有五六個“槍”——幾個助產士、幾個護士、一個會計,連打雜的都配不上,一切都是他一個人干。沒有自來水,他們準備了一個大水箱,每天用來提水。沒有公共汽車,他們每天早上很早就出門,晚上和周末學習和開會。
在瞿的記憶中,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對婦女和兒童進行保健。他們不得不每天去工廠、幼兒園或農村地區尋求指導。他們還必須為偏遠山區培訓助產士,并執行新的分娩法。到1962年,廈門郊區新增分娩率達到99.45%,新生兒破傷風發病率由新中國成立前的50‰下降到1.7‰。
[說再見]
他被貼上了“走資派”的標簽,并在拿下張后被迫解散。
1964年,市婦幼保健院由紅樓遷至思明西路,辦公大樓三層,面積300平方米。門診開通,各項業務開始蓬勃發展。瞿說,那是婦幼保健院的黃金時代。
然而,這段美好的時光很快就結束了。“那時候每個單位都貼大字報,我成了走資派。”一向低調的屈,每天翻看海報假裝沒看見,還在工作。
1970年1月27日,健康中心全體工作人員合影留念。當年5月,市婦幼保健中心被迫解散,進入市衛生防疫站。工作人員分散到農村地區和基層單位,直到1974年5月才恢復。1995年更名為廈門市婦幼保健院。
婦幼保健院解散后,瞿隨丈夫轉入莆田縣醫院。1974年,身體不好的屈和丈夫去了福州,隱居在養老院。
如果不是一次“偶遇”,瞿可能無法與廈門再續前緣。
瞿的小女兒說,她和丈夫幾年前從武漢搬到廈門。前不久,他們路過婦幼保健院,想起母親提過,就進去參觀。碰巧有一個關于廈門婦幼保健院歷史的展覽。他們一眼就看到了母親的名字,但是沒有照片。他們希望他們的母親有機會去參觀她參加過的保健醫院,所以他們找到了醫院的領導,最終進行了這次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