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在Xi安兒童醫院重癥監護室,醫護人員正在測試患兒的反應能力。陳團結攝(人民視覺)
2014年10月,一位眼神憂郁的男子找到了人民日報山東分社,拿出一沓材料,傷心地、憤怒地抱怨道:“我的孩子因為醫生的診療失誤得了腦癱,但醫院一直在推卸責任,我別無選擇。希望你能幫幫我!”
他來自青島,妻子來自山東臨朐,兩人都在浙江工作。他同意公開報道,但拒絕透露姓名。“我還是對父母保密。如果父母知道孫子患有腦癱,他們會發瘋的。”所以,就叫他劉軍吧
面對劉軍的悲傷和無助,我們決定展開調查。半年來,記者多次往返臨朐、濰坊、濟南,希望還原真相,尋求糾紛解決方案。然而,事情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直到今天,這一爭端仍被擱置。我們迷茫無助。
偷窺豹子,相當挑剔。通過這場糾紛,我們發現醫患之間存在隔閡,沒有牢固的橋梁——信任。而搭建這座信任之橋的關鍵材料是什么?
近日,媒體披露了多起醫患糾紛升級為暴力傷害醫生的事件。我們剖析了劉軍與醫院之間的糾紛,并梳理了他討論這些爭論的方式,以期為解決當前醫患矛盾提供一些思路。
嬰兒變成了孩子。
快樂的事情會變成煩惱。
2013年8月22日對劉軍來說是個快樂的日子——他的妻子在10月份懷孕,即將分娩。
然而,他的一天比一年長。
這天一大早,妻子住進了臨朐縣人民醫院,在二科待產,試產持續了20多個小時都沒有成功。“我妻子臨產時,因為疼痛劇烈,體力不支,就向醫生要求剖宮產。”劉軍說,醫生檢查后說適合順產。
當晚22點15分,妻子終于生下了一個男嬰。“醫院告訴我,寶寶快要窒息了。實施復蘇后,一切正常。”劉軍說,這時,醫護人員指示家屬將嬰兒帶到新生兒病房。
據劉軍回憶,新生兒科醫生接診嬰兒時,告知家屬嬰兒病情嚴重,醫院無搶救治療條件,不得不轉到上級醫院。23日凌晨,濰坊市婦幼保健院救護車接孩子。
“長期試生產失敗,羊水被污染,胎兒窒息嚴重。雖然獲救了,但卻造成了腦癱。”劉軍悲傷地說:“胎兒在媽媽肚子里很好,定期做產檢,非常健康。”
醫院轉院后,劉軍為了配合治療,向臨朐縣人民醫院索要病歷。但醫院以病歷未整理為由拒絕,多次要求仍未成功。幾天后,劉軍打電話到臨朐縣衛生計生局投訴,經縣衛生計生局介入后,病歷才被封存。“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規定,因搶救危重病人未及時書寫病歷的,相關醫務人員應當在搶救后6小時內據實補記,并注明。”劉軍查看了相關規定,認為不整潔的病歷不應該是原因。
劉軍說,當他了解到濰坊市婦幼保健院的入院記錄時,發現上面寫著:“分娩時窒息,A的評分是1分3分,隨訪評分不詳”;臨朐縣人民醫院病歷顯示“1分鐘評5分,給痰給氧”。據相關醫生介紹,A評分是評價新生兒窒息程度的一種臨床方法。8-10為正常,4-7為輕度窒息,0-3為重度窒息。
分娩時有窒息,兩家醫院有兩種結果:一輕一重。索取病歷的要求一再被拒絕。劉軍懷疑臨朐縣人民醫院偽造病歷。
不僅如此,劉先生的心中也充滿了疑惑。“寶寶出生時,我們為什么要把寶寶從產房抱到新生兒病房?不是應該有專門的醫護人員抬上去嗎?在同一家醫院,產科二科醫生說沒事,新生兒科醫生說比較嚴重。建議轉院?”
“為了寶寶的健康,我們寧愿相信,并迅速聯系醫院。”劉軍說:“可是為什么要等濰坊市婦幼保健院的救護車來拉人,而不安排救護車送呢?”劉軍覺得在此期間治療被推遲了。
帶著這些問題,劉軍開始了他與醫院長達兩年的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