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近日,本報報道,作為醫改重點任務之一,今年我省將制定全省分級診療辦法,綜合運用醫療、醫保、價格等手段,引導患者到基層就醫,推動形成首診、分級診療、基層雙向轉診的就醫秩序。
去大醫院看病,“一號難求”,為什么醫療資源參差不齊?當醫患之間出現醫療糾紛和敵意時,白色暴力何時會停止?異地報銷醫保繁瑣又痛苦。“全國漫游”能否有序進行?要解決掛號難、醫患愁、醫保累的“三難”,必須建立分級診療制度。分級診療是指根據輕、重、慢、急疾病及治療難度進行分級,由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承擔不同疾病的治療;常見病、多發病在基層醫院治療,疑難重癥在大醫院治療。在今年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可見其在決策者心目中的重要性。
近年來,“醫療糾紛”頻頻發生。雖然每次事件的起因和是非曲直不同,但結果只有一個——“雙虧”。有人說,沉重的醫患關系急需“減負”。首先,應該給醫院和醫生“減負”。但是現實呢?面對“排隊3小時,看病3分鐘”的正常診療,患者難免會抱怨;但是醫生一天要看無數的病人,身心疲憊,沒有時間、精力、心情去重視醫患溝通。在行政控制下,優秀的醫療資源總是流向頂層,所以這里的大醫院人滿為患,而那里的小醫院被冷落。目前我國醫療服務供給的主導體制是“國有醫院+國有醫生”的模式,即“官辦醫生”制。醫療資源配置嚴重失衡。優秀醫生集中在大中城市的三級醫院,社區醫療機構缺乏居民信任的好醫生,未能形成分級診療體系。相反,正是因為沒有形成良好的分級診療體系,患者才不得不去高等級醫院門診。掛號時間長、診療時間短、醫患溝通嚴重缺失、就醫經歷痛苦是醫患沖突最直接的原因。
人們就醫時,希望附近有一座“廟”,“不排隊”,“提供好服務”,但“廟”里有一位值得信賴的“菩薩”很重要。分級診療,目標滿滿,現實卻骨瘦如柴。政府首先尋找地理上的鄰近性——“步行15分鐘就能到達社區醫院”。然而,“地理上的接近”并不是“心理上的接近”。近年來,雖然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在朝著“合理分流”的方向努力,大力推進醫療機構分級服務改革,但距離“小病在社區、大病在醫院、康復回社區”的理想格局還很遠。分級診療的本質是更合理有效地配置醫療資源。在目前的資源倒金字塔格局下,調整資源非常困難。此外,中國不同地區的情況差異很大,這增加了復雜性。
分級診療、有序就醫的說法,往往給人一種錯覺,以為通過規劃指令就可以實現患者的流動,改革也可以通過行政手段來完成。然而,現實卻是“當頭一棒”。以行政指令“郎朗配”設立的醫聯體,無法滿足不同利益相關者的需求,難以靈活、準確地配置醫療資源供給。因此,分級診療的建立不能指望靠行政力量一蹴而就。基層人才的培養和服務能力的提高是分級診療的關鍵。醫療保險機制改革是調節醫療流動的重要杠桿。醫學會的成立需要利益聯結,這必然涉及運行機制、補償機制和人事管理制度的調整。
由于其重要性,有專家強調,為了發展分級診療,壯漢斷胳膊是必要的。由于其復雜性,曾被嘲笑建立分級診療體系“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然而,為了擺脫“看病難”的癌癥,讓老百姓看病容易,政府只能以壯士斷臂的勇氣,書寫分級診療的“美麗傳奇”。既要擺脫行政控制對醫療資源流動的制約,又要充分發揮行政這只看得見的手和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保障需求、投入資源、培養人才,調動和引導相關利益主體的積極性,科學靈活配置資源。在醫療資源不平衡、醫療盲目無序的現狀下,分級診療制度無疑是重新配置醫療資源、解決“看病難”問題的良方。
□我們的評論員賈蕓。
(原標題:《壯士斷臂分級診療美麗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