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世說新語》過度醫療是多方的責任,不僅僅是醫院和醫生,病人和他們的家人,還有政府。不僅在于理念,更在于行動。
濫用輸液可能是過度醫療中最“人性化”的方式。
2009年我國醫用輸液104億瓶,可見輸液的濫用。輸血已成為我國醫療領域的“一道靚麗風景線”,其成因復雜而簡單。“復雜”是指頂層設計復雜,歷史悠久。我們的政策設計者從來沒有意識到醫療衛生的基本規律,政府應該把整個公立醫院系統推向市場。新醫改方案出臺后,我們說要把基本醫療作為公共產品提供給全社會,而把“8500億元”的“投資”當作“投資”,試圖通過這種“投資”來拉動內需,并把它作為經濟發展的增長點。而“簡單”就是用支付系統作為杠桿。目前,按服務收費的制度沒有通過服務定價充分體現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也沒有重視醫生診療經驗的價值。注冊費雖然增加了,但與香港和國外相比差距還是很大的。同時,支付系統有一種變相的引導,迫使醫院通過“創造”服務獲得支付。有的地方政府對基層醫療機構補償不力,取消藥品加價“強制”醫院和醫生通過小額收費輸液彌補藥品“零加價”造成的總收入下降。相似的內外因素促使中國成為世界領先的“輸血國”。其實有兩個很簡單的想法:如果藥品、衛生材料、機器的投入是一種成本,那么過度醫療如果是以單個疾病的總金額來支付,可能就不會成為普遍現象;如果醫生的勞動報酬通過合理的服務體現出來,過度醫療的行為就會減少。
在醫生層面,過度醫療是由于醫生缺乏專業知識和臨床經驗,導致一些不必要的檢查和治療,需要醫生努力提高醫療技能來避免。其次,在我國現有法律法規的影響下,醫生會考慮未來可能的訴訟。為了“豁免”,醫生必須做所有能做的檢查,開所有能開的藥。一旦患者對治療效果不滿意或家屬對治療方法有不同意見,醫生通過過度治療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考慮不周”和“錯過治療”的責任。再次,部分醫生用藥習慣難以糾正,尤其是過度使用保護性預防用藥。比如醫院為了防止交叉感染,可能會提前或大劑量使用抗生素,但這不僅增加了患者產生耐藥性的風險,也嚴重浪費了醫療資源。最后,醫生隊伍中還有醫德不良的醫生,如唯利是圖、貪圖回扣、同業惡性競爭等。
現在有些醫院熱衷于輸液和過度檢查,原因是患者對輸液、檢查和藥物的功能認識不正確,甚至主動向醫生要求這些方面的醫療服務。因此,患者對醫療服務的認知和人們的健康素養有待進一步提高。然而,主要原因是少數醫生在追求經濟利益。比如在輸液過程中,他們并不是簡單的給患者注射生理鹽水和葡萄糖,而是聯合使用抗生素,從而收取更高的傭金,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
歸根結底,過度醫療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學和醫學倫理學問題,而是多方的責任。
基于中國醫療衛生行業的自主性和自律性,判斷過度醫療任重道遠。目前,我們要做的是盡可能避免過度醫療。首先,政府應該了解醫療服務的性質,尤其是政府辦醫院如何更好地體現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從政府管理的角度來看,過度醫療的根源是政府實際投入不足,將公立醫院推向市場,使其在市場中運行。公立醫院要想體現公益屬性,政府部門必須在財政投入上給予足夠的支持,尤其是在基本建設和維護、大型設備購置、退休人員工資、人才培養等方面。公立醫院可以“輕裝上陣”,不用擔心經濟,不用老想著從老百姓身上賺錢,也不會出現醫生開“大處方”、拿回扣、過度檢查過度治療等一系列過度醫療問題。二是完善監管體系和醫療服務體系。目前我們的監管體系非常薄弱,行業組織的自律自治體系基本上是空白色。行業沒有建立絕對職業自主權的權威,不足以維護其職業話語權,也不足以懲罰行業內的不良行為。因此,應盡量減少行政干預,放開諸多管制,讓行業和職業自己照顧自己,做到自給自足、自給自足、自律,從而規范醫療行為。第三,改革醫生工資制度。目前我們指責醫院和醫生的方式過于偏激和膚淺,只強調加強醫德遠遠不夠。“簽紅包協議”不僅傷害了行業的自尊,也是一種懶政。為什么不從根源和規律上加強呢?為什么不真正保障醫生的權益,真正體現醫生的勞動價值?目前,這是一個多行醫的好機會。可以改革支付方式,體現醫生的勞動價值,讓醫療和醫生下沉,減少不必要的醫療服務。四是加強醫學科普教育,提升全民健康素養,形成尊重生命、尊重醫生的社會氛圍。第五,規范媒體廣告,特別是進一步嚴格控制醫療廣告,甚至效仿國外的做法。嚴禁在公共媒體上發布醫藥廣告,禁止那些“欺騙”健康的節目。
過度醫療是多方的責任,不僅僅是醫院和醫生,病人和他們的家人,還有政府。不僅在于理念,更在于行動。避免過度治療,你我都有責任!
廖新波(廣東省衛計委巡視員:葛博子醫生)
(編輯:賀勛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