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張克非,童年時期的四胞胎。孫艷梅、王華君和妻子趙凱合影。高考前四胞胎合影(從左至右:王福、王禪、王毅、王元)張克非攝。孩子們的高考成績出來后,來自黑龍江的45歲農民王華君經常擰成一個疙瘩,最后終于放松了一點。
一所為第三所,兩所為第二所,三所為第三所或高等職業學校。作為中國第一個報道的龍鳳四胞胎的父親,四個孩子的成績都足以上大學,這讓他松了一口氣。但他對這樣的成績并不滿意。
“考試太完了!”王華君嘆了口氣,總結道。
他家位于牡丹江市海林市新民村。1996年,龍鳳四胞胎出生的消息在這個雪域森林上的小鎮引起了轟動。那一年在牡丹江各種媒體的密集報道下,這個普通的農民,連同他的妻子和四個襁褓中的孩子,一下子家喻戶曉。
從那以后,這個家庭的幾乎每一個細節都難逃被監視的命運。
按照王華君最初的想法,把孩子培養成大學生是成功的。如今孩子交出這樣的答卷,他的感受相當復雜。“我分不清是更輕松還是更失望”。
“我們農村孩子不是一天補課的,進城上學也沒人看。考上這個考試不容易嗎?”
“這幫熊海子就是沒進(門),唉...看英語考試!”
“不管怎樣,孩子們都考上大學了……”
“一下子供了四個大學生,學費什么的也成問題了,整一遍……”
他總是那么不由自主地糾結,就像18年前他被70萬分之一的機會擊中一樣。
出生記錄
1995年,懷孕三個月的孫艷梅擔心自己懷上了怪胎。
“它長得太快了,兩三個月我就能摸到了。我怎么看?”這位第二次懷孕的農村婦女一旦失去嬰兒,就有點擔心。
5個月后,夫妻倆去海林市一家醫院檢查,檢查結果是三胞胎。
丈夫王華君覺得去牡丹江考試“安全”。孫艷梅懷孕6個月的時候,他們帶著全部積蓄1000多元去了牡丹江婦幼保健院(當地人俗稱“婦產醫院”)。
面對儀器的屏幕,b超室的醫生忍不住驚喜地叫了出來:兩男兩女,四個!我看到四個小腦袋!
突如其來的消息讓王華君有點疑惑,而孫艷梅則焦急地問:四個頭不是長在一起了嗎?
醫生告訴20多歲的農村夫婦,四胞胎存活率低,必須馬上住院,否則很危險。
王華君有點糾結。一方面,他們已經失去了一個男嬰,這次他們不得不留下這個嬰兒。另一方面,夫妻只有4畝口糧田,主要收入靠他冬天去林場打零工。除了花很多錢住院,姑且說這四個孩子出生后怎么養?
“保護他們兩個就可以了……”對于未出生的孩子,王華君當時感受不到親情。
“要想投保,就得全保,否則養不出!”
被醫生嚴厲警告后,這位黑發濃密的年輕人不得不硬著頭皮去辦理住院手續。
安頓好妻子,王華君回到家中抽煙。他告訴家人,他媳婦懷了四胞胎。像媽媽的反應,奶奶很擔心:正常嗎?你能活下去嗎?孩子們的奶奶和三姨急忙給四個孩子做小棉襖和小棉褲。
當一家人忙著為新生兒的到來做準備時,其他人也在忙著。
在檢測到四胞胎的當晚,牡丹江人民廣播電臺的記者接到了婦產醫院院長袁麗華的電話。這位激動的老朋友直截了當地向她宣布:我這里有一個大消息!你會計劃嗎?
醫學調查數據顯示,正常情況下,雙胞胎的發生率為1/89,三胞胎約為1/7900,出生四胞胎的只有70.5萬。四胞胎本身就很罕見,即使存在,也多是“四小龍”或“四小鳳凰”,而龍鳳四胞胎在當時并沒有記載。
“牡丹江市婦幼保健院將迎來中國第一對龍鳳四胞胎”是一件史無前例的大事。記者及時向市、省媒體通報,集中策劃了平面媒體、廣播電視聯合報道的“全媒體”行動。
1996年1月30日,即將臨盆的孫艷梅,在鏡頭的包圍下,艱難地翻過手術床。
她住院期間,婦產醫院想盡一切辦法幫助她預防流產,不僅每天免費提供營養餐,還時不時給她買各種水果。醫院照顧她,洗澡時不讓她揉肚子,怕“蹭掉”孩子。
也許我們找不到另一個能得到和她一樣“待遇”的女人:手術室里,除了醫護人員,還有一圈穿著白大褂的記者,或舉著或扛著攝像機,等待著。
躺在手術臺上,孫艷梅唯一的感覺就是手術臺太窄,裝不下自己的大肚子。懷孕期間,她體重增加了近70磅。當她走進醫院時,不知道她在做什么的人嘲笑她是“一個難以置信的大肚子”。
在手術室外面的王華君也很尷尬。他沒想到生孩子也會吸引記者。面對吳屋的一大群記者,這個安靜的農村青年有點不知所措,等待著孩子的緊張和對原始媒體的應對,好讓他說話不結巴。
上午9點12分,四個孩子相繼被帶出來。老大6公斤,老二6公斤,老三5公斤,最小的4公斤。
護士們把孩子們一個個抱了出來,走廊里頓時變得嘈雜起來。王華君仔細研究了每個孩子。穿著白色襁褓的四個孩子粉紅色的小臉逗得他大笑,眼睛瞇了起來。他嘴里一直重復著同一句話:開心,真的開心。
人群中有人適時插話:快跟院長說。然后麥克風伸了過來。
王華君急忙轉身握住院長的手說:“謝謝,謝謝,這四個孩子的生命都是你們醫院給的。如果他們在家,他們肯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