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近日,著名企業家王石赴日看病的經歷成為網絡上的熱門帖子。為什么王石要去日本看病?是因為錢和任性嗎?不用說你有錢,但絕不是任性。相反,作為一個曾經執掌中國最大房地產企業的企業家,王石對于關乎自己健康和生命的經營,一定做出了非常理性的選擇。除了醫療水平的差距,讓王石感受最深的是日本的醫療服務水平之高。
無論是政府還是人民,現在中國最令人擔憂的是內需不足。然而與此同時,大量中國人出國就醫、美容、體檢。在中國周邊,周邊國家形成了專門服務中國客戶的醫、美、體產業帶。這類產業在韓國、新加坡、泰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發展,不僅直接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和收入,還帶動了旅游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為什么中國醫院不能提供王石在日本享受的服務,讓王石可以在中國花很多醫療費用?究其原因,是中國的醫療改革走錯了方向,一味追求醫療價格的降低,忽視了市場的多元化需求。結果,不但沒有解決普通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還迫使“不缺錢”的“優質客戶”王石出國。
對于日本的醫療服務,王石感受最深的是日本醫生對病人的耐心和責任感。治療王石的朱吉醫生不僅用可拆卸的心臟模型向他展示了病變的位置、原因和程度,還演示了治療方案。解釋的過程幾乎是重復的。中國醫生天生就是沒有耐心和不負責任的嗎?顯然不是。
據調查,北京三甲醫院的醫學專家平均每3分鐘需要看一次門診,仍然有大量的人排不上隊,看不到病。這樣的速度,你能讓醫生給病人解釋什么?一方面,患者很難拿到“專家號”,希望對自己的病情和治療方案有全面詳細的了解;另一方面,還有幾十個病人在焦急地等待,專家必須治療他們。醫患矛盾已經在這個環節發生了。
在國內醫院,幾乎每次檢查都要經過定價和付費的程序。最終檢查后,很難支付取藥費用。王石在日本醫院的時候,他經歷的是所有的檢查都做完了,藥給你了,然后他一起交費。比如,就像在中國的餐廳吃飯,最后買單一樣方便。
這對醫院來說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嗎?其實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們去飯店吃飯,一定要先開票,然后交錢,然后自己帶飯或者等服務員上桌。現在和醫院一樣。酒店為什么會變?因為有錢賺,也有市場競爭。要說現在大部分醫院都配備了信息管理系統,要實現最終支付的“一站式”服務,技術上并不難。然而,人民醫院的人“比王府井大街的人多”(王詩雨)。人們有什么改革的動力?
中國有13億多人口,貧富差距很大,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必然存在巨大差異。正視這種差異,建立多層次的醫療市場,不僅能讓富人把錢留在中國看病,還能促進中國高端醫療服務水平的提高,減少富人和低收入人群爭奪“公益醫療資源”的現象,減輕“公益醫療”的負擔。
與其他產品過剩不同,我國醫療服務仍處于“短缺”狀態,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醫療服務是擴大內需的突破口,也是現實市場。近年來,社會各界對制造業轉型升級已達成共識,但對服務業轉型升級認識不夠。從實際出發,迫切需要相關方轉變醫療政策思路,通過建立分級醫療市場,滿足不同類型患者的個性化需求,從而促進醫療市場的發展和醫療服務的升級。
想辦法,讓王石把醫療費用留在中國刺激內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