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我們的記者郭濤報道。
今年7月22日和7月31日,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先后發布《關于藥品臨床試驗數據自查核實的公告》和《關于尋求加快解決藥品注冊申請積壓問題若干政策意見的公告》。8月18日,國務院發布《關于改革醫藥醫療器械審批制度的意見》。9月21日,工信部召開醫藥產業“十三五”規劃編制座談會,探討如何促進產業健康發展,實現我國從醫藥大國向醫藥強國的轉變...
醫藥領域的一系列新動作將給中藥(600056,古巴)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會給醫藥企業和醫藥科研機構提高競爭力帶來怎樣的動力和壓力?
近日,由中國醫藥企業發展促進會、中國醫藥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中國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國家醫學研究院MRCT共同舉辦的2015年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與藥品創新國際合作研討會,就上述問題展開討論。
迫切需要為藥物創新創造生態環境。
"國內藥物研發的困境已經凸顯."雅寶藥業(600351,Guba)研究院院長王鵬表示,首先,中藥新藥審批難度大,審批率低,受理申請數量逐年減少,與R&D周期長、政策不明確、審評通過率低有關。其次,化學仿制藥注冊排隊太慢。第三,化學仿制藥注冊申請數量龐大,而獲批數量卻很少。
此外,王鵬還表示,國內外傳統創新藥研發模式存在明顯瓶頸。一方面,全球創新藥物研發投入高,周期長,成功率低。2014年,全球前十大制藥公司在R&D的投資額分別為45億-103億美元,而當年獲批的新藥平均數量不到4個。另一方面,國內創新藥多為老靶向me-too藥物,創新能力不足。2015年1月,新藥創制重大項目推薦優先審評的13種藥物中,有9種為Me-Too品種。部分替尼和瘦素靶點過去是熱門靶點,國外也是老靶點,但國內仍有相當多的企業用這些老靶點開發創新藥物。
創新型制藥公司應加快國際合作。
“中國的藥物創新需要更廣闊的國際視野和開放的理念。”中國醫藥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主任芮表示,創新醫藥研發國際科技合作模式,是提升我國醫藥企業創新能力的捷徑,也是推動我國醫藥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近年來,該中心一直在努力打造國家生物醫藥(創新藥物和醫療器械)國際科技合作的“加速器”。一方面,拓寬多方參與的專業化、可持續的項目合作渠道,實現高效的項目整合,再通過項目評估篩選,完成后期項目合作的商業洽談和引進;另一方面,對于已評估成功引進的項目,整合利用國內創新資源,以項目為載體成立各類項目公司,組織完成項目后續研發和申報,直至項目培育孵化達到國內制藥企業能夠接受的成熟標準。
“政策變化會導致行業“陣痛”甚至洗牌,這也是行業整體發展和質量提升的契機。”廣州姬伯醫藥(300404,谷壩)總經理王廷春表示,新形勢新政策下,醫藥R&D簽約外包服務機構要積極搭建各類R&D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醫藥產業園,通過孵化器、創新基金等提供全方位服務。此外,還要注重國際化,比如設立國際業務部、引進國外高端人才、開設海外辦事處等。,努力開展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
“未來,治療藥物、醫療器械、體外診斷試劑、第三類醫療技術等熱點都是可能開展國際合作的領域。”江西姬敏信托集團技術總監黃從海表示,醫藥企業可以在國際合作中聚焦上述領域。
(責任編輯: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