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后在家里拍了一張照片。香港媒體20年前披露了一個好故事。
香港祝賀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
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成功研發出新型抗瘧藥青蒿素,獲得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香港各界表達了他們的喜悅和祝賀。行政長官梁振英為此在網上寫了一篇文章。他說,涂女士受到中國醫學書籍的啟發,在傳統中醫的基礎上,她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帶領研究團隊創造了一種新的抗瘧藥——青蒿素,這種藥物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其中大多數是生活在世界最貧困地區的兒童。屠呦呦的獲獎將使科學界更加關注中醫藥。
梁振英說,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證明了中外優勢結合是一條成功之路。作為國家的超級聯系人,香港始終結合了中外優勢,能夠在國家改革開放和近年來實施的“一帶一路”戰略中發揮作用。
屠呦呦的獲獎,更令香港中醫界感到鼓舞。香港大學中醫學院副院長馮義彬表示,青蒿素是從黃花蒿中低溫提取的。據古代文獻記載,黃花蒿具有抗瘧作用。過去抗瘧藥物耐藥性高,但青蒿素克服了相關問題,對醫學界意義重大。香港經絡醫學會會長、資深中醫師陳新發說,中醫里有無數的瑰寶,比如西醫做不到的皮膚濕疹。流傳千年的古代中醫——晉代名醫李東垣《脾胃學說》中的“補中益氣湯”是可以治療的,日本京都大學的學者證實了這一點。然而,由于中國醫學經典博大精深,即使是現代中國人也很難掌握。因此,過去西醫界只把中醫視為一種替代療法。然而,近年來,海外國家逐漸接受中醫療法。他認為,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將進一步提升西方醫學界對中醫藥的興趣和關注,將極大地推動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院院長呂愛平表示,很高興有一位中醫學者首次獲得諾貝爾獎,證明了世界醫學界對中醫的認可,不僅鼓舞了世界各地的中醫學者,也有助于推動中醫國際化。
連日來,香港媒體也不斷聚焦屠呦呦。根據香港《大公報》發表的一篇文章,屠呦呦獲得的第一個海外獎項是1996年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頒發的“杰出科技成果集體獎”。當時,該基金會的創始人、已故愛國實業家查·姬敏先生在非洲的尼日尼亞建立了一家工廠,擁有數萬名工人,但每年都有許多工人死于瘧疾。當查先生得知屠呦呦團隊正在進行青蒿素治療瘧疾的研究時,他立即花錢幫助,1996年,經、周等評委決定,他向屠呦呦團隊頒發了100萬港元的優秀集體獎。文章稱,“求是基金會”在諾貝爾獎近20年前就明白了這一研究成果的重要性,這是香港與屠呦呦之間獨特的眼光和緣分。
香港《商報》發表了一篇題為《屠呦呦諾貝爾獎對香港的啟示》的文章,文章指出,香港作為大中華圈東西方文化深度融合的地方,已經具備了發展西醫和中醫的堅實基礎。傳統上,香港承襲殖民地體制的醫療制度以西醫為主,世界領先的西醫水平早已是香港人的驕傲;同時,香港人一直保持著完整的中醫傳統,香港各地的中醫診所也顯示出人們對中醫的高度認可。其次,在醫學教育方面,除了香港大學醫學院、CUHK大學醫學院等優秀的西醫教育機構外,香港大學、香港大學、香港大學近年也相繼成立了中醫學院,為中醫教育和研究投入了財力,為中西醫結合提供了人才和資金保障。第三,香港有一套完整的中醫藥監管制度。早在1997年,香港就有建設“中醫藥港”的想法,推動香港成為國際中醫藥中心,但因為時機尚未成熟而放棄。這次屠呦呦教授獲得諾貝爾獎,揭示了香港要利用中西合璧的優勢,加強創新科技,為經濟注入創新動力。
洪魏坡發表文章指出,屠呦呦的獲獎為廣大青年科學家樹立了榜樣,形成了極大的激勵。如果你想成為一名成功的科學家,請記住:科學拒絕夸張,遠離功利,討厭謬誤,沒有運氣。通過這樣做,中國人民可以獲得更多的諾貝爾獎,在科學桂冠上摘下更多的珍珠,為人類福祉做出更大的貢獻。蕭肅陳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