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光明日報、文化評論周刊、藝術評論、藝術界的雜談】《醫生的仁心》《感動人生》《男產科醫生》《心靈藝術》《愛婦產科》《產科醫生》,再到新播出的《年輕的醫生》《我和我》,中國醫學電視劇雖然數量不多,但每次出現都能從眾多類型的電視劇中分離出來。
這類電視劇最早起源于美國,一般以醫院為創作背景,以病例診療為框架。故事游走在人生的兩端,形形色色的人登場,審視著人情的冷暖,詮釋著世界的蒼涼,展現著悲歡離合,讓觀眾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1994年美劇《急診室的故事》播出時,醫療劇全面推出了“專業+個人”,即以醫生職業經歷和個人生活為兩條主線的創作模式。此后的美劇《灰色實習生》、日劇《白色巨塔》、韓劇《妙手》以及大量國產醫療劇都采用了這種創作思路。
但由于制作水平和創作理念的影響,國內一些醫療劇往往在醫療“特殊化”層面呈現出營養不良的狀態,很多違背醫療常識的情節往往被觀眾吐槽。近年來,創作者們逐漸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并開始集中力量加以糾正。無論是《青年醫生》劇組幾個月的體驗生活,還是編劇劉瀏在醫院的臥底“采風”,都體現了他的真誠與努力,向專業品質的類型劇創作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另一方面,醫療劇在人性方面也有偏食,愛情劑量過大,權謀作為偏方,親情作為補藥,友情作為藥物介紹,有的劇甚至跳下醫療劇的主線,成為裹著白大褂的愛情劇。其實,展現醫生的愛情故事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他能同時表現出對家庭和友情的關心,就能讓人物更加豐滿,作品更加有情感。其他劇以醫生之間的權力斗爭為敘事重點,繼續拷問和看透人性的陰暗面,表現出一種過分陰郁的氣質,這也與展現醫生仁心的主流價值取向背道而馳。由此可見,國產醫療劇在類型化創作上需要警惕各種不正之風,繼續發力,才能走向成熟。
無論是在藝術創作上,還是在醫劇思想內涵的呈現上,都有許多需要注意的難點。老死不相往來是人們生活中的大事,而醫療問題則是關系國計民生的社會問題。但由于我國醫療資源的不平衡和醫療體系的不完善,一方面,人們看病難、看病貴,甚至出現因病致貧的現象;另一方面,醫生的職業壓力過高,醫患關系難以協調。所以醫療劇的播出總是會引發全民參與討論。其中,把握醫患關系是醫劇最大的挑戰。既要謳歌醫生們返老還童的熱情,也要強烈譴責一個不顧人命,肆無忌憚的醫生。它不僅要對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患者表示深切同情,也要對個別家庭成員和專業醫生表示強烈批評。如果單方面站在任何角度,都是不客觀不公正的,一不小心就容易被質疑。此外,醫療劇對親子鑒定、臨終關懷、器官捐獻等熱點的展示也引發了諸多倫理爭論和道德考量。其實,優秀的醫療劇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簡單地呈現這些話題,還應該觸及這些話題背后更深層次的思考——當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危機,以及對其他社會弊病的追問和診斷。比如在《青年醫生》中,在劇情推進的同時,對就業、情感、教育等社會話題的思考被系統植入。
因此,醫療劇不僅可以展現醫生的生活和醫患關系,還可以成為測量情緒的溫度計,探索人性的透視儀,治愈靈魂的手術刀。要勇敢回應各種熱點話題,關注醫患心理距離,安撫人們的焦慮情緒,為社會心理注入正能量。謝天謝地,最近涌現的一些作品取得了成績,比如《心靈藝術》《青年醫生》《我和我的他們》等。,這使信任、希望和關懷成為良藥。在緊張的醫療和舒緩的日常生活之間,他們追問社會和脈搏生活,為未來的醫療劇創作指明了方向。
(楊洪濤,中國傳媒大學戲劇與電影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