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不要讓體制機制阻礙“醫改紅利”[h/]。
2015年3月30日13:52來源:人民日報在線-中國工會報。
[font size]
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公布了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稱之為“新醫改”。如今新醫改已經走過了六年,“看病貴”依然是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近年來,醫療改革大刀闊斧,藥品價格多次調整,醫保標準不斷提高,努力為民造福。然而,很多人仍然有看病貴、負擔重的痛苦。是什么沖淡了醫改的“獲得感”?(人民日報3月29日)
客觀地說,醫療改革確實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更是難上加難。自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以來,我國經歷了三次醫改,每一次都在探索中積累了經驗,但也留下了更多的難題。隨著醫療改革的不斷深化,黨中央、國務院多次強調要堅持公共衛生的公益性,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醫改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讓人民群眾共享醫改紅利。然而,現實中,醫改紅利的釋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國家衛計委統計公報顯示,2013年我國衛生總支出達到3萬多億元,三四年增加1萬億元,超過居民收入增速。因此,近年來,雖然醫療保險報銷比例大幅提高,國家投入不斷增加,但老百姓支付的錢并沒有相應減少。原因有很多,比如醫療費用的增加,但更重要的是有一些可以克服的制度性障礙,比如醫改紅利的實現。
一個是藥品流通系統。簡單來說就是藥價太高。一些醫生在回扣的誘惑下,大開處方、濫用藥物,讓患者吃了很多不該吃的藥,不僅浪費了大量醫保資金,還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也損害了患者的健康權益,導致醫患關系緊張。但現實中,我國實行藥品政府采購制度,在管制行為下藥品價格仍然很高,因此需要考慮這一制度是否合適。
第二是醫療保障體系。簡單來說,現行的醫療保障制度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醫療保障分為多種類型,醫療資源被公共醫療浪費。由于職工醫保大部分實行市級統籌,不僅異地就醫繁瑣,更重要的是報銷政策千差萬別,自付比例還是比較高的。由于籌資水平低,城鄉居民到市級以上醫院就醫,醫療保障報銷比例不足50%。另外,大病保障能力弱,看病更難。這些都是政策層面,很多都是由于處理和管理造成的制度障礙。比如,新農合、居民保險、職工保險由不同部門管理,難以相互認可,造成了很多人為障礙。
第三天是醫療監管系統。簡單來說,就是無法對醫療行為形成有效的監督,醫療保險的杠桿作用沒有發揮出來,沒有成為獨立第三方監督醫療行為的主力軍。醫患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難以解決,社會力量的監督也沒有形成有效的合力。由于衛生部門與醫院的行政隸屬關系,政府主管部門的監管有時有“自我管理、自我監督”的嫌疑。這樣,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依然存在。
目前,單純依靠政府財政投入進行醫改并沒有完全解決問題,而單純依靠市場機制被證明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對于深化醫療改革,可能的選擇是在純粹的公共服務領域堅持政府主導,比如公共衛生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對于其他領域,要堅持政府主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特別要注意醫保的杠桿作用,從第三方角度控制醫療費用的過度增長,這可能比政府直接補貼醫療機構更公平、更高效。此外,要加快醫療保障制度改革,構建覆蓋城鄉居民的醫療保障體系。只有這樣,才能逐步釋放醫改紅利,讓人民群眾感受到黨中央、國務院政策的溫暖!
(編輯:華勤閆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