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依托倫敦、牛津、劍橋大學科研實力的“金三角”生物醫藥技術研發基地,是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生物醫藥研發生產基地。過去,這一地區的先進生物醫學技術成果大多先被美國市場轉化和產業化,然后再賣回英國。不過,昨天落戶新區的中英生物醫藥技術轉化與產業化基地,有望打破這種區域轉化的傳統。在生物醫藥發展市場巨大的背景下,基地將通過打造適合外國企業落戶的“微環境”,提供英國的資金支持,將“金三角”地區的生物醫藥技術轉化為“沿海”成果,將中國巨大市場的“吸引力”轉化為中英合作的“創造力”。
營造“微環境”,吸引“洋鳳凰”。
“中國作為人口大國,擁有龐大的生物醫藥開發市場,這是吸引英國研究團隊和中小企業落戶的重要因素。”基地創始人之一、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牛津大學教授崔認為,濱海新區既有引進技術轉化的迫切需求,也有充足的服務和支持,為整合英國著名大學研究院、國內外領先企業、創業基金等機構,構建資源市場化配置的國際化新型醫藥創新聯合體提供了平臺。
但崔院士也表示,中英兩國在文化、法律、生活等方面存在差異,如何打消英國科研人員和企業來華的顧慮,將成為該項目的難點。他表示,根據設想,基地一方面將邀請國外管理團隊和國內團隊,打造適合外國公司落戶的“微觀環境”,另一方面將為落戶企業提供英國醫療工程公司Oxford-Mestar Ltd .持有的1億英鎊資金,作為資金支持,保障中小企業落戶后的資本運作:“有了高效的服務團隊和英國本土的資金支持,企業就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首批企業預計明年落戶。
“有了這樣的優質平臺,我們也會有針對性地選擇入駐企業。”崔院士表示,基地將選擇在中國市場廣闊、能產生社會效益的生物醫藥技術,同時吸納英國一些有潛力的中小型生物醫藥公司。目前正在洽談的項目有11個,預計6-10個月內落戶。“此外,我們的基地將是一個開放的平臺,使外國企業和國內企業能夠相互聯系,形成合作,產生機會,產生雙向平臺。”他說。
“根據規劃,基地將在5年內引進10家世界領先的高新技術企業,引進10個以上的外商投資項目,并引進5億元的外商投資項目資金,力爭實現3至5家項目公司或衍生公司在基地上市;預計5年內基地總產值達20億元,銷售收入10億元,納稅1.2億元。”新區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基地還將發揮吸引和培養科研人才的作用,形成新藥創新轉化的完整鏈條,成為國際領先的生物醫藥孵化轉化“旗艦”標桿。
[相關報告]
崔:樂左新區的“紅娘”。
在提到中英生物醫藥技術轉化和產業化基地的誕生時,崔不容忽視。
崔,河北滄州人,以生物醫學研究聞名于世。在崔頭上的諸多光環中,第一位被牛津大學任命的中國教授,以及他在2013年當選英國皇家工程學院院士,被談論得最多。
事實上,這位學術權威和中國意見領袖在濱海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2009年,天津濱海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落成,崔憑借技術和團隊成立了天津偉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成為首批入駐研究院的企業之一。
“中國巨大的市場是許多外國公司想要開拓的,但他們都對向中國出口純技術很敏感。我們一直在考慮用什么樣的模式讓外國公司把技術帶到中國。”崔院士告訴記者,2013年,在天津考察期間,他提出的建立“技術轉化和產業化基地”的想法得到了政府的高度認可。“利用英國‘金三角’在生物醫藥領域的重要地位和技術,與英國大學、園區、R&D中心和企業建立并開展國際合作,就能把中國巨大市場的‘吸引力’轉化為中英合作的‘創造力’。”
隨后,新區科委相關工作人員和崔院士團隊就新區生物醫藥產業的結構布局、發展環境、政策優勢、社會效益等進行了多次深入探討,并積極匹配項目具體落戶區域,促成中英生物醫藥技術轉化產業化基地的出現。
在新區科委相關工作人員看來,除了一手規劃基地的誕生,崔院士極高的國際影響力在號召英國科研機構和企業落戶濱海方面起到了極其重要的“媒介”作用。對于“紅娘”這個名字,崔笑著說,為濱海新區做貢獻的機會很多,未來為濱海新區“撮合”的機會也會很多:“我個人的強項主要在學術和教育領域,在學術研究方面可以撮合雙方。另外,我在國外生活了很多年,對兩種文化都很了解。未來濱海新區的外國人會越來越多。我也希望我能在國際教育上盡我所能。(記者于浩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