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當我遇到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肝膽外科主治醫生沙醫生時,他剛剛結束了一次搶救。
搶救一名54歲男性患者,前一天凌晨5點因腹部動脈破裂大出血。這不是第一次了。經過5個小時的搶救,患者病情逐漸穩定,負責搶救的沙醫生終于松了口氣。
沙·陳歡醫生堅持要完成新一天的工作,盡管他布滿血絲的眼睛和蠟黃的臉上刻著疲憊。在沒有凌晨急診科的情況下,沙醫生的一天從早上7: 00開始檢查患者下班后的檢查結果。病人多的時候只能晚上10點離開手術室。但這還不是終點。手術結束后,患者的手術記錄書寫和體征檢查需要由他親自完成,任何一步都不能疏忽。
【/h/】凌晨的一次救援行動并不能讓他第二天有同樣的休息時間,他還是需要帶著黑眼圈繼續新的工作。這種生活對他們來說并不少見。
沙·陳歡博士8歲時目睹了一場死亡。醫生的父親帶他去看了一個痰阻塞的病人。治療過程中,一口痰上來,患者當場死亡。這是他第一次親眼目睹死亡。雖然之后很長一段時間他都睡不著,但正是這次意外,加深了他對生活的理解。
受父親的影響,沙堅定了當醫生的夢想,這是父親的希望,也是自己的選擇。
畢業后順利進入Xi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成為肝膽外科醫生。
現在的沙經常被同事親切地稱為“老沙”,因為他不僅醫德高尚、醫術高超,還因自愿獻血12000毫升而被同行所熟知。
老沙的定期獻血始于2007年。當時,他正在攻讀外科博士學位。實習期間,一位負責的病人上消化道大出血。然而,由于血庫的紅燈,病人生命垂危,無法重返天堂。這深深打動了他,他決定自愿獻血。
“當時血庫比較緊張,所以特意把手機號留給了血站的工作人員。有時候他們缺血的時候會打電話給我。每次捐獻血小板,都需要全身抗凝,手腳都麻木了”,沙這樣描述。
從2007年開始,他累計獻血量已經超過12000毫升,一年最多獻血7次。他身邊的同事遇到他的時候,總是說希望有機會和他一起獻血。雖然他的妻子受到了他的影響,但即使體重不達標,她也堅持獻血。
老沙有一個特點,就是特別喜歡和患者聊天,經常會有一些“肢體語言”。老沙覺得這樣的聊天可以瞬間拉近與患者的關系,這也是為什么老沙多年來都沒有與患者或患者家屬發生任何糾紛的原因。
勞莎回憶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醫患關系并沒有那么糟糕。身為父親的醫生很受病人尊敬。“那種尊重來自內心。現在,病人會在節假日想起我的父親。”沙始終認為,作為一個弱勢群體,患者不僅要忍受身體上的痛苦,還要面對陌生的環境,所以醫生應該以一顆誠實的心對待患者。多與患者溝通、聊天,讓患者充分了解病情,了解治療方案,從而有效緩解醫患關系。
患者換藥時間到了,對沙醫生的采訪也匆匆結束。只見老沙匆匆忙忙,一邊來找一個80歲左右的病人檢查儀器指標和檢查病例,一邊和病人說著話,幫她翻身,和護士換藥...
老沙新一天的工作才剛剛開始。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