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h/】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第十八屆全國學術會議11月8日在廣州圓滿閉幕,近5000名專業人士參會。學術盛宴暫時中止的同時,另一個戰場如火如荼地展開——糖尿病的移動醫療。
中國有1.14億糖尿病患者,他們的醫療、血糖監測、藥品生產和流通、患者管理、醫患溝通...都蘊含著巨大的商機,這足以讓糖尿病相關行業成為一塊誘人的蛋糕。近年來,關于糖尿病管理的“互聯網思維”越來越多。在這次學術會議上,各大移動醫療廠商也是傾盡全力,各種新產品、新概念自然層出不窮。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會副主任委員翁建平曾在學術報告中指出,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患者基數巨大,年輕人甚至兒童越來越多。如何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識,幫助糖友們更科學、更便捷地管理日常疾病,獲得更好的生活質量,是值得各界關注和認真研究的課題。
在專家和患者的期待下,在資本的追逐下,余純博士、丁香園、注冊網要么天價募資,要么聯手巨頭推出與糖尿病相關的移動應用。本次大會主要推廣的糖尿病健康管理應用——微糖(原博士團)也利用了這一點,引起了眾多相關專家的關注,引發了討論。
眾所周知,糖尿病的慢性高血糖與長期并發癥顯著相關,即許多器官的損傷、功能障礙和衰竭,尤其是腎臟、眼睛、神經、心臟和血管。糖尿病的綜合治療不僅要注重將血糖降至接近正常水平,還要積極糾正代謝異常,減少心血管危險因素。
作為糖尿病患者,他們95%的時間都在醫院外度過。長期以來,他們渴望得到醫務人員的幫助。他們需要獲得盡可能多的關于糖尿病的專業知識,需要在糖尿病的控制和治療過程中不斷感受生活的平靜和美好。移動互聯網時代,廣大糖用戶有理由追求更便捷的血糖記錄、更好的健康記錄、更實用的自動健康提醒、更個性化的血糖數據分析和更多元化的醫生服務。有了智能手機,完全有可能做到這一點。
微糖也不例外。通過這個應用,糖友可以隨時隨地記錄自己的控糖日志,包括所有與控制相關的項目,如血糖、飲食、運動、檢查、用藥、胰島素、身高體重、血壓、情緒等。,并且可以自定義各種提醒,包括測量血糖、血壓、檢查、運動、用藥、胰島素、身高體重等。同時,微糖也是一個龐大的糖尿病知識數據庫。國內三甲醫院內分泌科、營養科等糖尿病相關科室的專家提供原始資料,他們在有限的休息時間內為糖友提供建議和指導。糖友可以在微糖上獲取糖尿病的專業知識,也可以選擇固定的專業醫生作為自己的院外顧問。
對于這樣一個糖尿病管理平臺,我們要問這些專業醫生的動力從何而來。在微糖的各種應用場景中,微糖醫生可以在平臺上為患者提供付費服務,為彼此熟悉的患者提供免費服務,也可以只在一個科室使用微糖作為糖尿病管理工具。微糖不僅可以記錄患者的院外數據,還可以通過輔助決策的功能,從醫護人員的角度定期提醒醫護人員。
微糖逐步將糖尿病管理教育服務推向市場。在美國商業保險模式形成之前,是對糖尿病前期管理和并發癥預防的重大探索。
據介紹,微糖的管理理念是指臺灣省的“共護”模式。在臺灣省,2013年70.7%的糖友(118萬人)接受了糖尿病共同照護團隊的治療。結果,臺灣省70歲以下糖友過早死亡人數從1997年的44.4%下降到2013年的29.3%。
目前,臺灣省糖尿病教育主要由執業護士和營養師進行。醫生通常是團隊的領導者,在團隊合作中也起著關鍵作用。申請醫保“糖尿病疾病管理費”的醫療機構必須包括由醫生、執業護士和營養師組成的團隊,而這些人員必須是“合格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者”或“認證人員糖尿病共同護理網”,這樣他們才能獲得全職或兼職的糖尿病教育機會。
微糖已被引入世界糖尿病領域的特殊教育理念,我國首批專業糖尿病教育工作者被引入博士“共同護理”團隊。致力于由醫生、教育工作者和營養學家組成的團隊,為糖尿病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幫助,喚起他們的疾病管理意識。
此外,關于糖尿病的治療,目前IGT和IFG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兩者都沒有被定義為疾病狀態,但被認為是介于正常血糖和糖尿病高血糖之間的高危狀態。IGT人和IFG人患糖尿病的風險最高,他們也是心血管疾病和微血管病的明顯風險標記。因此,應該對IGT和IFT進行生活方式和藥物干預。干預的終點不僅是糖尿病,還有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治療的基本原則主要是控制飲食,加強體育鍛煉。當飲食和運動不能有效控制血糖時,在此基礎上應采用藥物干預,藥物治療應個體化。在我國公立醫療機構尚未形成相應的疾病預防管理體系之前,我們可以期待像Micro Sugar這樣的平臺為廣大糖友和糖尿病高危人群注入新的疾病管理理念,從而開啟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糖尿病管理新模式。通過民間探索,“共同護理”的理念已經普及到廣大糖尿病人,讓更多的糖友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