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過去,道路是藍色的,危險區是開放的,但現在有許多高層建筑,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力。
鑲嵌在上海浦東新區開發開放主題館創新展廳巨大墻面上的一批批專家精英人才照片,記錄了他們25年來在浦東新區開發開放中艱辛開拓、奮力拼搏的足跡,也讓市民們在贊嘆中永遠銘記他們為浦東騰飛做出的巨大貢獻。
在長三角地區的學習考察中,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每個城市、每個園區、每個企業,云南考察團看孵化器、科技園、科技園最多,聽研究院、千人計劃、領軍人物最多。濃厚的創業氛圍、良好的創新環境、園區的發展和產業的繁榮,彰顯了科技的強大支撐、對人才的尊重和對創新的追求。
上海韓安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資高新技術企業。公司聚集了中央組織部“千人計劃”首批特聘專家和眾多在硅谷求學的優秀博士。是世界上第一家開發膠囊內窺鏡機器人系統并成功實現商業化應用的公司,為企業帶來了巨大的財富。
由綠谷集團與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共同投資的上海綠谷制藥有限公司,自成立以來,一直依托雄厚的人才和科研力量,組建創新聯盟,堅持原創優質產品戰略,以中藥現代化里程碑式新產品為先鋒,致力于治療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代謝性疾病、神經精神性疾病等復雜疾病的原創藥物研發,迅速成長為創新中藥20強之一。
浦東新區的快速發展和兩家醫藥企業的快速成長,不僅體現了上海在改革開放中的開拓精神,也充分說明了科技和人才是第一生產力的不變真理。
走進江蘇,創業創新映入眼簾。縣級市昆山擁有眾多國家級、省級高新技術園區和創業基地,如國家級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昆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昆山光電園區、昆山陽澄湖科技園等。依托成果轉化、項目孵化、科技服務、高端人才引進培養,打造產業高地,創造實踐奇跡。僅在昆山小核酸產業基地和4萬平方米公共R&D平臺,就先后引進了院士、陳院士、院士、振教授、梁子才教授、王軍教授等PI研究實驗室,聚集了國家“千人計劃”10人。該基地憑借強大的人才實力、科研實力和成果轉化能力,被科技部評為“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
在南京,你的所見所聞令人驚嘆: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79人,居全國第三,副省級城市第一。每萬人大學生數全國第一,每萬人研究生數全國第二,高端人才集中度全國第三。是全國唯一的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和國家確定的創新型城市,是留學人員回國就業創業的首選城市之一。
“江蘇人口少,經濟形勢嚴峻。創新是我們唯一的選擇,引進人才培養是我們務實的舉措。”在與江蘇省黨政領導座談時,江蘇省領導的介紹引起了人們的思考。大家都認為把人才培養和創新驅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讓江蘇經濟社會騰飛。落后的云南,依靠科技、人才、創新實現跨越,在現實中更為迫切。
在浙江,良好的人才成長和創業環境也造就了欣欣向榮的創業創新場景:1%的人口和4%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6.5%的GDP。全省800萬企業家中,歐美有200萬在努力,中國有600萬。全省每40個人就有一個企業,每12個人就有一個老板。在干部隊伍建設方面,當兵不做君子的實干精神,培養敢于負責、任勞任怨的“獅子型”干部隊伍的創新舉措,也在深深感染著大家。
浙江未來科技城是以國家“千人計劃”為代表的大量海外高層次人才的高端孵化平臺,形成了以海歸、浙大派、阿里派、浙商派為代表的“新四軍”,推動了生物醫藥和高端醫療器械的研發,掀起了互聯網創業的熱潮。
在未來的杭州小鎮,一群充滿活力的年輕人坐在優雅舒適的房間里,喝著咖啡,聽著音樂,敲著鍵盤。憑借天使風險投資和互聯網渠道,他們放下了“資本與智力融合”的創業夢想。
生動的畫面和生動的事實不僅震撼和觸動了大家的心靈,也讓大家回到了現實:人才總量不足、質量不高、結構不優,科技和人才在助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促進經濟升級、增效升級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沒有充分發揮;科技創新還存在產學研協同創新不足、科技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環境和創新條件建設有待完善等問題。大家深刻認識到,云南在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方面任重道遠。
曲靖市市長董保同說,長三角生物產業和電子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最大的一個因素是,我們沒有聚集像長三角這樣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頂尖人才。同時,在干部精神狀態方面,與長三角地區相比,我們似乎有一種身在深山七日,身在千年的感覺。
麗江市市長張澤軍表示,懂經濟、懂管理、懂市場的人才太少,人才隊伍和企業家隊伍沒有形成規模,這是我們的差距。
昭陽區區長陶藝表示,長期以來,由于交通等基礎設施的限制,我們在人才引進方面處于較低水平,缺乏支撐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技術人才和專業團隊。
在幾天的學習考察中,長三角地區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啟示:人才引領跨越式發展,科技創新成就未來。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云南是時候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實施人才強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經濟和產業轉型升級。大家表示,要把科技創新人力資源開發放在優先位置,堅持不懈推進科技和人才體制改革,加大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要堅定不移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充分發揮人才在創新驅動中的關鍵作用,為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開辟新空空間,為跨越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
云南日報記者陳小波·王永剛
點擊進入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