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什么時候該照顧它,什么時候不該照顧它,什么時候該在蛋糕上加糖霜,什么時候該在雪地里幫你?在大眾創業、大眾創新的大背景下,當前對建設服務型政府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
記者楊余杭記者站費。
通訊員陳道亮
9日下午,《光明日報》在北京珠石口東大街5號舉辦了一場小型研討會。
討論的主題是余杭的“丁烈明現象”。丁利明是誰?什么是“丁烈明現象”?從一個人創業到經濟生態發展的群體形象,經歷了怎樣的沉寂期?哪些適當的政府服務從中受益?在3個小時的研討會中,這些問題被一一整理和回答。
丁利明是誰?
如今的丁烈明是生物醫藥領域耀眼的明星,他的最新頭銜是“中國醫學創新促進會常務副會長”。
12年間,從美國阿肯色州歸來的丁烈明投身余杭,創辦了北大制藥,帶領創業團隊研發出國內首個小分子靶向抗癌藥案例,也結束了我國小分子靶向抗癌藥完全依賴進口的歷史。
2011年8月12日,名為“克梅納”的研究成果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正式發布,時任衛生部部長諸宸對此大加贊賞:“這一重大突破,我認為是民生領域的重大突破,堪比‘兩彈一星’的成果!”
2012年5月3日,《光明日報》頭條以7000多字的篇幅罕見地刊發了長篇通訊《丁烈明團隊的“中國夢”》。
這本卷帙浩繁的時事通訊詳細還原了在舞臺上光彩奪目的丁烈明,也在背后經歷了漫長而迷茫的創業期——。
“2008年10月的一天,丁利明接到一個海外電話。這是一家負責第三階段臨床費用的跨國風險投資公司打來的電話。對方告訴他,公司投資凱美娜三期臨床的計劃因金融危機被取消……”
這種被遺忘的過去和不安,讓回到中國12年的丁烈明,留下了揮之不去的恐懼。研討會上,丁烈明表示,“當年欠銀行3000多萬元,外資又不投入,相當于整個資金鏈斷裂。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也流產了,很多合伙人開始賣房賣股,到處集資。但最終國家、省、市、區各級政府通過各種渠道為我們解決了5000多萬元的資金缺口,可以說是雪中送炭。”
什么是“丁烈明現象”?
幾乎每一個新興園區,IT產業和生物醫藥都會成為地方政府部門追逐的對象。
有美國醫學博士背景的丁烈明,最近和美國同學聊了一件事,大意是要求對方考慮來余杭生物醫藥高科技產業園,一起投身生物醫藥研究和創業。
“我們做了一些在美國做不到的事情!如果不回國,凱美娜很難在美國獨立完成這個項目。我國的人才政策和對創新項目的支持給了我們機會,幫助我們實現了夢想”——這個個人故事成為丁利明近年來最大、最生動的“游說論據”。
目前,產值8億元的北大藥業已成為余杭乃至杭州生物醫藥產業的標桿,也是高新園區多年來扶持培育優質生物醫藥企業、加速產業集群集聚的有益探索。
堅持規劃引領,加大環保投入,精準對接服務,量身定制政策……高新園區的努力,加上北大制藥的成功示范,吸引了民生制藥、胡慶余堂、瑞士諾華、美國禮來、法國賽諾菲等藥企入駐。
負責這個地方的余杭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陳進生說,預計今年生物醫藥產值將超過40億元,同比增長200%以上。這種“突如其來的溢出效應”也讓光明日報時隔兩年再次造訪余杭,將對丁烈明團隊的興趣轉移到“丁烈明現象”上。
光明日報副總編輯李春林前天表示,“丁利明成為余杭的一個現象,從‘丁利明隊’到‘丁利明現象’,是一個很大的提升和進步。探討“丁列明現象”,為各類人才創新創業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政府能為丁烈明做些什么?
什么時候該照顧,什么時候不該照顧,什么時候該錦上添花,什么時候該幫你?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背景下,對建設服務型政府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
出席會議的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原院長吳江表示,實施創新驅動往往涉及市場和政府誰是誰的現實問題。余杭區與丁烈明團隊在實踐中探索出一種互動的戰略合作模式,有效地為領軍人才創新創業提供了積極的生態環境。當企業沒有需求時,政府不干預,當企業有需求時,政府干預。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這在中國是很少見的。
談“余杭能為丁利明做些什么?”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區委書記徐文光表示,當我們為北大制藥的余杭基因感到驕傲的時候,也應該思考下一步該怎么做。特別是在海外高層次人才大量引進,丁烈明式創新創業人才將持續大力引進的背景下,“余杭能為丁烈明做些什么”這個問題必須回答好。只有這樣,才能變“偶然”為“必然”,變“小盆景”為“大風景”,變“丁利明”為“丁利明現象”,進而不斷提升區域發展競爭力。“錦上添花容易,但最可貴的是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