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原標題:郭雙年:是“很有錢”嗎?人們看廣告不是為了看療效。
繼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蘇、內蒙古之后,2014年廣東、福建兩省人均GDP均突破1萬美元。到目前為止,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1萬美元。(新華網2月5日電)
單從人均GDP數字來看,這份跨越1萬美元的成績單不僅聽起來“高”,而且非常鼓舞人心,仿佛人們的生活一下子進入了中等發達國家的行列。
問題是人的“富”感是全方位的,不能只講GDP的平均值。就拿一個省來說,如果南方富裕,北方人在溫飽線上掙扎,那么平均來說,總的數字看起來光鮮亮麗,而那些生活在北方的人卻永遠找不到富裕的感覺?小到一個村子,如果張家有100萬元,其他9戶貧困戶平均每人10萬元,只有張家覺得“有錢”,其他9戶還很窮。所以單純用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讓人們找到“大款”的感覺,確實有點不靠譜。
有錢的感覺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果只拿錢說事,而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工作卻跟不上,人們口袋里的錢都花在了社會保障上。
如果國家在社會保障上投入巨資,孩子上學,人們不用花錢看病、養老、買房,即使人均GDP不超過1萬美元,人們也會覺得“有錢”。
因此,單純說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的“富有”是不科學的,容易形成錯誤的政績觀。為了追求這一標準,一些統治者在本應大力投入的民生領域和基礎設施領域特別“吝嗇”。
人們的“富”感一方面取決于整體的社會保障水平,另一方面取決于收入中有多少用于教育、醫療、養老等必要的消費支出。如果我們的社會保障工作完善,貧富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人們就不會再為上學、看病、住房、養老、工作而發愁,而是會把更多的錢花在娛樂、旅游等精神消費上。普通人才會真正覺得“很有錢”。
來源:荊楚。
(來源:荊楚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