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4月初,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了《中國人類減貧實踐》白皮書,并舉行了新聞發布會。中宣部副主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徐琳;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中央農辦副主任、國家農村促進局局長王正譜;國家農村促進局副局長洪天云、夏更生出席新聞發布會,介紹白皮書并回答記者提問。
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國家鄉村振興局副局長洪天云指出,中國實行大規模有計劃、有組織的扶貧,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以及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確定國家標準,這是一貫的、一貫的做法。我國最早制定扶貧標準是在1986年,標準是206元,對應1.25億貧困人口,主要解決溫飽問題。第二次是2001年,制定國家第一個農村扶貧開發十年規劃時,標準提高到865元,對應貧困人口9422.8萬人。第三次是2011年,制定了《國家第二個十年農村扶貧開發綱要》,標準再次提高到2300元,2010年按不變價格,對應1.22億貧困人口。
擺脫貧困以來,我國貧困人口的認定和退出都是以戶為單位,衡量標準是“一收兩憂三保”,最容易被基層干部群眾記住。什么是認定標準,扶貧標準是“123”。“一收入”是指年人均純收入穩步超過現行國家扶貧標準,即剛才提到的2300元,到2020年現價在4000元左右。“兩保無憂、三保”意味著衣食無憂的穩定實現,以及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的保障,也包括具體實施過程中的飲水安全保障。中國貧困人口的退出標準是一個綜合的多維度標準,不僅僅是收入,還要考慮貧困人口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實現。總體上高于世界銀行的極端貧困標準和聯合國2015年確定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確定的絕對貧困線,反映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
據統計,截至2020年底,我國已建卡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達10740元,遠超國際極端貧困標準。下一步,我們將按照中央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有關要求和部署,保持現有政策總體穩定,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送一程”,繼續支持貧困地區農村特色產業發展壯大,促進貧困人口穩定就業, 并做好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確保貧困人口收入穩定持續增長,朝著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邁進。